2025智駕淘汰賽:高階爭奪技術話語權,中階成銷量生命線
HiEV大蒜粒車研所 | 2024-12-28
21786
作者 |王博
編輯 |德新
2025年的元旦還未到來,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車企已經扣響了新年車市的發令槍。
上周HiEV報道了比亞迪大舉進軍中階智駕量產的消息。在最近一個批次中,其定點了約20款車型,包含J6E、J6M、OrinN等多個平臺,意在實現10萬元以上車型標配中階智駕。
假設比亞迪2025年的智駕「標配」戰略初步落地,業內紛紛猜測大部分有實力的自主品牌也會跟進,而合資品牌將主動或被動迎戰。
HiEV獲悉長安近期也向不少供應商發出了中高階智駕定點;廣汽前不久與Momenta、速騰聚創等供應商簽署深化合作,旨在以更高性價比,加大智駕的搭載比例;東風嵐圖、奇瑞、長城、吉利等,也都在規劃類似的中算力平臺智駕量產。
回顧2024年,智駕量產由華為的鴻蒙智行以及蔚小理領銜,整個市場帶有高階智駕的車型銷量估算在150萬臺 - 200萬臺之間。
未來一年,特斯拉FSD為入華摩拳擦掌,華為車BU引望公司走向獨立以及比亞迪發力智駕,稱得上是圈內絕對值得關注、相互作用交織的三大盛況。
車企淘汰賽將愈演愈烈,城市NOA繼續擴大規模,而中階智駕將迎來大爆發。
高階智駕是高端技術領導力話語權的競爭,而中階智駕取代了大部分原來同價位段車型搭載的低階方案,成為車企守住銷量和市場份額的生命線。
在高/中階智駕的多重夾擊下,目前大部分車企選擇同時押注自研與外采成熟供應商方案,既要保障交付能力,又要掌握品牌靈魂。
中階智駕的量產是生存之戰,車企需要打造數據閉環形成符合自身品牌調性的體驗,并且要滿足數據合規這樣的底限要求。高階的研發則是為了明天所做出的投入,大模型的訓練需要巨量的算力資源以及精準打撈高價值數據的工具鏈。
因此無論從中階還是高階智駕開發來講,兼具算力資源、工具鏈、合規等多重屬性的云服務,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車企布局智能化關鍵的戰略資源。
以華為云為代表的云服務提供商也迎來市場爆發期。
過去幾年內,約有95%的TOP 30車企選擇了華為云。IDC的報告則顯示, 華為云連續三年斬獲中國汽車云市場份額第一。華為云截至目前與50多家合作伙伴,一起服務了300多個汽車行業客戶。
一、智駕的兩重競爭:高階日新月異,中階降本普惠
特斯拉從本月開始向部分早期用戶推送了FSD V13,在規模更大的神經網絡模型的驅動下,FSD V13比V12再次躍遷。
國內的華為、理想、小鵬等頭部企業在過去幾個月智駕體驗和指標上也在飛速增長。明年,基于世界模型和搭載VLA的新一代架構的智駕系統將會推出,同時華為、理想等的L3也將亮劍。
在這種快節奏的更新里,車企中的智駕第一梯隊,與二三梯隊的差距,毫無疑問會越來越大。
高階市場目前的絕對規模不大,其日新月異的技術迭代,是20萬以上豪華車市的品牌競逐;而中階智駕有望被下放到10萬元級,隨著比亞迪等自主品牌放量,將成為大眾車市的生存之戰。
如此一來,那些主銷車型在10 - 30萬元級而缺乏有競爭力智駕系統的廠商——首先是合資車企,其次是中腰部的自主品牌——將遭遇迎頭痛擊。
在價格戰和降本的浪潮中,高階要投入、中階得補課,比亞迪們已經把寒意傳遞給了每一家沒搞好智駕的車企。
二、車企自研智駕,保中階是生存之戰
隨著新一代消費者成長為購車的主要消費群體,智能化成為用戶購車關注的核心配置之一。主機廠們也逐漸意識到,智駕是關乎用戶品牌認同的關鍵能力。
在經過近幾年一系列折騰和調整之后,大部分主流主機廠正重新回歸到自研 + 供應商兩條腿走路的模式。
以比亞迪為例,比亞迪今年在汽車新技術院下成立了虛擬組織智能化院,相當于升格了整個智能化的研發。目前其自研智駕,正由出自五部的李鋒率隊,重點推進基于英偉達OrinN的高速NOA量產。
比亞迪采用自研中階方案,加上地平線、Momenta、卓馭、華為多供應商提供中高階方案的模式,既要滿足既要快速上量保交付,又要把靈魂抓在手里,掌握核心技術。
長安與東風兩大自主品牌今年都加深了與華為的合作。前者的高端品牌阿維塔以115億元投資華為車BU新公司引望,后者的高端品牌嵐圖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并在當家車型夢想家上推出乾崑智駕版。
與此同時,長安與東風嵐圖均保留了自研智駕的板塊。
長安前不久剛剛在新車啟源E07上推出了自研的「長安智駕」,首先量產的是高速NOA功能,明年將推出基于端到端的城市NOA。其自研智駕,還會在長安以及啟源等品牌上擴大搭載。
除了嵐圖夢想家已經搭載的乾崑智駕ADS之外, 后續嵐圖的自研智駕方案,將首先基于地平線征程6的方案開展中階自研。
這兩大央企的做法,都是高階首先搭載華為ADS成熟方案,自研中階方案,并向高階探索進階。
除此之外,一汽紅旗與卓馭科技簽訂了戰略合作,其新車已經開始搭載卓馭基于高通8650等平臺的智駕方案,同時內部由一汽南京牽頭也在自研智駕。
上汽在裁撤了飛凡智駕的團隊后,一方面由零束牽頭基于地平線平臺推出自研智駕,另一方面傳聞中,上汽高層也正帶隊與華為接洽潛在的深入合作。
目前絕大部分自主品牌智駕的第一訴求是中階量產交付,自研方案希望首先掌握出貨規模更大的中階方案能力,并探索高階能力,至少要掌握對高階方案的定義和評價方法。
由于中階的智駕方案已經收斂,計算平臺、傳感器、算法架構都已經成熟,比亞迪等頭部主機廠的中階自研大概率能取得成功。不過這些自主車企激進的戰略,留給其他車企們補課的時間就不多了。
假設明年中階大規模上量,那時下主機廠構建數據閉環以及滿足數據合規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前者是推動智駕的能力向上不斷迭代的基礎設施,而后者是智駕能合規量產的底線。
以華為云為代表的云服務商就通過與資質圖商緊密合作,建立汽車云專區,來滿足嚴苛的合規要求。除了華為ADS本身, 目前一汽、東風、北汽福田、Momenta等也將數據部署在華為云汽車專區上。
一些大型Tier 1和合資廠商向HiEV透露,其在過去一年中,向云服務商采購數據合規服務的需求大增,要同時滿足嚴苛的合規要求,并保證高效開發實施,這是業務開展必須的。
三、大模型時代的高階智駕,技術領導力的競逐
相比車企在中階智駕上的迫切需求和可控的投入規模,車企在高階方案上研發的不確定性要大很多,無論從車端算力、云端算力還是算法需求上。
頭部車企嘗試采用 以端到端與大模型為代表的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新算法架構,在過去幾個季度取得了驚人的效果,不過與此同時投入巨大。
以華為ADS為例,華為ADS 3.0切換到了 「GOD+PDP網絡」的端到端架構。
ADS端到端架構的研發基礎是7.5EFlops的云端訓練算力(9月數據),每個月約40萬的活躍用戶(11月數據),產生的將近2億的智駕里程(11月數據1.81億公里)。
同時智駕團隊,也是華為車BU也就是引望公司最大的團隊,占到整個人員的70%,更不要說其中高端人才和天才少年的含量。
對有意競逐第一梯隊的車企而言,需要具備以下的能力:
云端訓練
首先明年云端訓練算力就是10 EFLOPS級的投入。
除了算力規模之外,由于大模型比傳統開發方式迭代周期能快很多,并且可以多線嘗試,這帶來了極具飆升的訓練需求,訓練的穩定性非常重要,以及如何構建基于國產化基礎設施來算力保障,也是一條生命線。
這方面,車企除了斥巨資囤積英偉達之外,要使用國產化穩定、可持續的算力,華為云(昇騰AI算力)成為不二之選。
面對大模型訓練數據量大、周期長的特點,昇騰云也對包括視覺感知、點云感知在內的多種典型算法進行了適配,以提高訓練的速度,加快算法開發的周期。
數據浪涌
目前頭部企業華為、理想、蔚來等的累計 智駕里程全部突破10億公里,明年頭部自主品牌數百萬規模的智駕量產,將導致智駕數據的大爆發。
如何從數十億級的行駛里程中,挖掘出算法訓練所需要的千萬Clips級的高價值數據,是對車企數據閉環工具鏈的極限壓力測試。
沒有完整數據閉環工具鏈的廠商,可以說拿回了這些數據也無從下手實現智駕的迭代升級。
而華為基于自身的業務需求開發的八爪魚自動駕駛開發平臺,提供從傳輸、預處理、標注、訓練、仿真到試車部署全鏈條的端到端研發工具。盤古大模型,可實現萬段CLIP分鐘級理解支持2D/2.5D/3D自動標注;用模型挖掘代替人工篩選,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其一站式的自動駕駛云服務, 在一周之內就向一汽、東風、長安交付了之前需要6個月才能搭好的研發平臺,幫助車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爭分奪秒快速上手。
先進算法
行業對于端到端與大模型的技術路線已經達成基本共識,但更下一步的先進算法演進,無論世界模型還是VLA仍在探索。
世界模型的目標是讓模型理解世界的基礎規則,它可以用于生成稀缺難以采集的場景,也可以作為仿真工具對算法進行驗證,還能直接生成駕駛策略指導算法的迭代。
作為一種云端模型,世界模型的訓練算力需求、數據量需求以及架構設計的難度,與現在大家聽到的端到端(車端)模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華為徐直軍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不是每個企業都要訓練自己的基礎大模型。」
與之類似,并不是每個車企都得投入開發自己的世界模型,更合適的方式也許是由TOP供應商提供基礎的世界模型,供給一部分車企訓練、調校形成各自的方案。
當前對于中腰部自主品牌以及合資品牌,更為迫切的是選定成熟中階方案量產上車,也要搭建自己的數據閉環能力,形成優質的場景數據,最終向用戶交付有品牌特性的智駕體驗。
回顧今年整年的智駕發展,就像特斯拉作為一條鯰魚攪動起近3年的中國新能源車市,華為ADS在中國智駕的發展進程中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 以一己之力加快了中國整個智駕發展的進程,大幅提高了用戶對于高階智駕的認可,探索出智駕可行的商業模式。
而以華為云和獨立后的引望為代表的華為智能汽車相關技術,就像一塊黑土地,滋養了一大半中國智能車的產業生態,推動智能駕駛正邁入前所未有、蓬勃發展的一年。
接下來,讓25萬元以上車型的用戶用上令人驚喜的、老司機版的高階智駕,相當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而讓購買10萬元級的用戶能用上體驗穩定、安心的中階智駕,會是中國智駕產業共同推動的「小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