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在華增長乏力,段建軍兩年履新難見成效
IT三劍客 | 04-01
21528
段建軍,作為奔馳在華銷售公司的首位中國籍“一把手”,承載著奔馳高層推動在華業務增長的厚望。然而,自2023年5月履新以來,奔馳在華的業務表現并未如預期般實現突破,反而陷入了銷量與利潤齊跌的困境。
在段建軍上任之初,奔馳高層對他寄予了極高的期望。畢竟,他擁有近30年的汽車行業從業經驗,曾在多個跨國企業擔任高級管理職務,在銷售管理、品牌運營、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多個業務板塊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然而,現實卻給了奔馳高層一記重擊。
從銷量上看,盡管2023年奔馳在華銷量達到76.5萬輛,較2022年有所增長,但這背后卻是奔馳旗下產品終端售價的不斷松動。這種“以價換量”的策略,雖然短期內帶來了銷量的增長,但長期來看,卻嚴重損害了奔馳的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到了2024年,這種策略更是徹底失效,奔馳在華銷量大幅下滑,單車均價也大幅下跌,經營質量也隨之下滑。相比2023年的76.5萬輛,奔馳2024年減少了5.1萬輛,同比下跌6.66%。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2月,奔馳在華又再次開局不利,累計銷量僅有7.43萬輛,同比再次下滑17%,在BBA陣營中更居于最末。
從利潤上看,奔馳在華的表現更是令人失望。2023年北京奔馳收入224歐元,較2022年減少24億,同時,稅后利潤為29.99億,較2022年減少6億歐元。而到了2024年,這種下滑趨勢更是加劇,收入和稅后利潤均創下近年來的新低。2024年北京奔馳收入217億歐元,稅后利潤24.43億歐元,雙雙減少。這意味著,在段建軍掌舵的這兩年里,奔馳在華的盈利能力不僅沒有得到提升,反而出現了嚴重的下滑。
更為嚴重的是,奔馳在華面臨的增長挑戰正在加劇。一方面,來自國產高端新勢力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這些新勢力通過不斷創新和升級,打造出了一批具備競爭力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開始蠶食傳統豪華品牌的市場。另一方面,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滲透率不斷提高,而奔馳在電動化轉型上卻進展緩慢,難以提供增量。
面對這種困境,奔馳在華開始了一系列裁員和業務整合計劃。然而,這些措施并未能扭轉奔馳在華的頹勢。反而,由于裁員和業務整合帶來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奔馳在華的挑戰。
段建軍在執掌奔馳在華銷售業務的這兩年里,雖然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并未能帶領奔馳在華實現突破。相反,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增長壓力和挑戰。對于奔馳來說,如何在中國市場上重拾增長動力,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對于段建軍來說,如何帶領奔馳在華走出困境,也將是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