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上汽虧40億的韓國車企,又成功抱上了奇瑞的大腿!
轟Party | 04-09
19967
二十年前雙龍用罷工“趕走”中國資本,而這次,籌碼在中國人手里。近日,韓國汽車品牌KG Mobility(原雙龍汽車)宣布,與奇瑞汽車簽署共同開發中大型SUV協議,并鞏固兩家公司未來發展的技術合作。這事乍一聽有點“舊瓶裝新酒”的意味,因為這個雙龍曾在中國市場經歷了上汽撤資的陣痛、馬恒達收購的失敗,以及KG集團接盤后的重組動蕩,如今與奇瑞攜手,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
先看雙龍的處境。作為韓國歷史最悠久的汽車制造商之一,雙龍早年靠柴油發動機和硬派越野車在全球打下過一片天地,但命運多舛。2004年上汽入股后因文化沖突和經營分歧鬧得沸沸揚揚,2009年罷工事件更是成為中韓汽車合作史上的標志性事件,最終上汽撤資,雙龍又經歷印度馬恒達收購未果,2020年再度破產,直到2022年被KG集團接手改名KG Mobility。如今的它雖然推出了純電車型Torres EVX,但技術短板明顯:混動技術空白,新能源依賴外部電池供應商,燃油車平臺老化,在現代、起亞主導的韓國市場里競爭力薄弱。
而奇瑞這邊,正處在全球化擴張的關鍵期。作為連續22年出口第一的中國品牌,2024年出口量突破114萬輛,海外市場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奇瑞的優勢在于技術平臺化能力,比如T2X平臺能靈活開發不同尺寸的插混SUV,瑞虎9、星途瑤光等明星車型都是基于此平臺。但韓國市場對它來說是塊難啃的骨頭:本土品牌占據90%以上份額,消費者對外國品牌接受度低,直接進入容易碰釘子。這時候盯上KG Mobility,大概率是既看中對方在韓國本土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也想借其在越野領域的技術積累,補上自己在特定細分市場的短板。
雙方在2024年10月簽的協議,表面看是技術授權合作開發車型,核心卻是一場各取所需的戰略博弈。奇瑞把T2X平臺的插混技術、智能網聯系統輸出給KG Mobility,目的是換取進入韓國市場的“門票”和全球渠道的協同。合作車型避開中美國市場,主攻歐洲、東南亞、中東,既能避免和現有的產品打架,又能利用KG在60多個國家的銷售網絡。這種模式和當年上汽直接收購不同,奇瑞不承擔對方的歷史債務,靠技術專利費和供應鏈收益賺錢,還避開了韓國強勢工會可能帶來的管理風險。雙龍當年罷工讓上汽吃盡苦頭,現在奇瑞作為技術合作方,不用直接介入勞資關系,壓力就小了很多。
從行業層面看,這一步棋體現了中國車企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換市場”的轉變。2004年上汽收購雙龍時,中國汽車工業還在摸索階段,想靠資本換技術;如今奇瑞帶著新能源技術優勢出海,用平臺和混動技術賦能對方,本質上是技術標準的輸出。舉個例子,T2X平臺的插混技術比韓國本土車企領先2-3年,KG Mobility用上這套技術后,能更快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車型,奇瑞則借此在韓國市場刷存在感,甚至未來可能通過本地化生產繞開貿易壁壘,為進軍歐美積累經驗。除此之外,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供應鏈的協同。KG現有車型已經用了比亞迪電池,未來合作車型可能會進一步引入中國的電機、電控系統,由此慢慢打破韓國汽車產業鏈的封閉性,讓中國零部件企業有機會融入其中。
當然了,挑戰也不少。雙龍在中國市場的口碑曾經因為質量問題和勞資糾紛跌到谷底,雖然現在合作車型不一定直接用雙龍品牌,但消費者難免會把兩者聯系起來,奇瑞得小心別被負面聲譽拖累。再有,技術整合也是個難題。KG Mobility過去在燃油車時代積累的底盤調校經驗,能不能和奇瑞的新能源技術無縫對接?對方之前想搞Korando混動沒成,直接跳去純電,現在要補上混動的課,奇瑞得花精力幫他們建立技術吸收體系,才能避免“消化不良”。還有韓國工會的潛在影響,當年上汽的教訓太深刻,奇瑞雖然不控股,但作為重要合作方,在生產流程優化、效率提升等方面難免和工會打交道,得找到平衡點。
往大了看,這起合作反映的是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重塑。韓國汽車產業過去靠現代、起亞撐起一片天,產業鏈相對封閉,現在KG Mobility和奇瑞合作,相當于打開了一個缺口,倒逼本土企業加快創新。而中國車企通過這種技術輸出型合作,不再局限于賣車,而是參與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從“制造出?!弊呦颉凹夹g出?!薄_@種模式實際上對其他中國品牌也有借鑒意義,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國產品牌用類似的方式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避免正面硬剛,用技術賦能實現雙贏。說到底,奇瑞和KG Mobility的合作,是一場精心算計的“雙向奔赴”。奇瑞看中的不是雙龍的品牌殘值,而是其本地化生產能力和全球渠道;KG Mobility則急需補上新能源技術短板,借奇瑞的平臺快速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這背后是中國汽車工業20年積累的技術自信,也是全球化戰略的升級,不再靠低價走量,而是用技術優勢打開市場,甚至改寫游戲規則。當然,這條路能不能走通,還要看后續的技術落地、市場反饋和文化磨合,但至少它為中國車企出海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維度:當技術足夠強時,合作可以更平等,角色可以更主動,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全球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