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跑路、經銷商維權愈演愈烈,“紅衣大叔”到底管不管?
轟Party | 04-14
19274
激進的資本運作與渠道的變革若脫離產品本質,終會成為空中樓閣;而忽視合作伙伴利益的零和博弈,也終將導致供應鏈的集體反噬。近日,多家媒體爆料,張勇在2024年12月卸任哪吒汽車CEO前已秘密辦理英國簽證,并于2025年1月初悄然抵達倫敦,至今仍滯留當地。與此同時,二十余家經銷商代表在桐鄉市的哪吒新能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門口,高喊“要一個交代”。
這場始于去年9月的維權行動,在這個月演變為了全國300多家經銷商的集體聲討,他們明確提出三點核心訴求:賠償運營損失、返還拖欠款項、恢復售后服務體系。有報道稱,哪吒汽車累計拖欠補償、應付款項近4億元,涉及員工3000余人。當經銷商們喊出“我們不是要讓哪吒倒下,我們只要一個交代”時,這個曾以“哪吒鬧海”之勢沖擊新勢力第一梯隊的品牌,正經歷著成立以來最嚴峻的生存危機。而這句帶著克制與無奈的訴求,不僅是經銷商群體對自身利益的捍衛,更撕開了新勢力車企在激進擴張背后的風險。回溯哪吒汽車的墜落軌跡, 2021年,這家企業以全年6萬輛銷量、367%的同比增幅躋身新勢力第一梯隊,成為資本市場的“黑馬”。但高速增長的表象下,是對規模擴張的盲目迷信:三年內全國鋪設超300家經銷商網絡、投入換電業務、布局海外市場,累計虧損超180億元。
這種“以規模換市場”的策略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市場競爭加劇的2024年難以為繼。當年,哪吒銷量同比暴跌40%,2025年1月國內零售量僅剩110輛,三大工廠全部停擺。隨后,資金鏈斷裂的多米諾骨牌接連倒塌。2024年11月因拖欠4800萬元貨款被埃夫特起訴,母公司合眾新能源累計被執行金額超1.6億元,創始人方運舟多次被限制高消費,賬上現金已無法覆蓋短期債務,員工工資停發、供應商貨款拖欠、經銷商返利滯留等問題集中爆發。經銷商的困境正是這種激進戰略的直接受害者。作為連接企業與消費者的關鍵環節,他們不僅承擔著門店建設、人員培訓的巨額前期投入,更在廠商的壓貨政策下陷入資金周轉泥潭。
2023年張勇主導的“直營化改革”成為了矛盾激化的導火索,這場被視為“向高端市場轉型” 的戰略調整,本質上是對傳統經銷商體系的背叛。全國超百家經銷商退網,部分門店壓貨數千萬卻提不到車,原本依賴銷量返利的盈利模式徹底崩塌。這種“左右手互搏”的策略,既未能通過直營提升品牌溢價,反而動搖了經銷商的信任根基。當企業將渠道變革的成本轉嫁到合作伙伴身上時,供應鏈的穩定性便已埋下隱患。更深層的危機在于哪吒汽車的戰略定位模糊與核心競爭力缺失。早期憑借低價車型打開市場的策略,在消費者對智能化、品牌力要求提升的階段難以為繼。2023年推出的哪吒S起售價20.28萬元,試圖進軍中高端市場,卻因智能化配置落后、用戶運營缺失等問題銷量慘淡,反而拖累了整體毛利率。與此同時,哪吒汽車的技術投入與頭部企業存在差距,核心技術主要依賴外部采購,在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雙重競爭中逐漸失去話語權。這種“重營銷輕研發、重規模輕效益”的發展路徑,最終導致產品競爭力枯竭,市場份額被頭部企業奪走。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管理層的動蕩加速了企業的崩塌。職業經理人張勇的離職與出走,暴露出創始團隊與職業經理人在戰略方向上的深層分歧。張勇任內推動的激進擴張與直營化改革,雖短期內提升了銷量,卻與創始人方運舟“技術立企”的理念背道而馳。當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在直播中公開批評其“不稱職”時,或許這場權力博弈的結局就已注定。然而,方運舟回歸后推行的“聚焦海外市場、優化組織架構”策略,卻因缺乏系統性規劃與執行能力,反而引發了更大混亂。2025年3月解散研發團隊的傳聞雖被辟謠,但CTO戴大力、智駕負責人王俊平等核心高管相繼離職,研發體系幾近瓦解。這種管理層的頻繁更迭與戰略搖擺,讓本就信心不足的經銷商看不到破局的希望。
經銷商喊出“不要哪吒倒下”的背后,是中國汽車經銷體系在行業變革期的理性選擇。全國300多家經銷商門店總投資超過50億元,若企業徹底崩盤,這些固定資產將面臨貶值、門店無法轉售的境地,更別提40多萬車主的售后服務責任。當下,杭州、義烏等地的車主已經遭遇了配件缺貨、維修無門的困境,經銷商作為直接服務方首當其沖。他們深知,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的2025年,行業競爭已從“跑馬圈地”轉向“盈利生存”,哪吒的倒下不僅意味著自身投資血本無歸,更可能引發消費者對整個新勢力品牌的信任危機。這種“一損俱損”的現實,迫使他們在維權中保持克制,試圖通過合理訴求推動企業回到談判桌,而非徹底決裂。哪吒汽車的困境,本質上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十年狂飆的一個縮影。當資本熱潮退去,那些依賴補貼與規模擴張的企業正在經歷“大浪淘沙”,唯有聚焦核心技術、構建差異化競爭力,才能在淘汰賽中立足。
直到現在,哪吒汽車仍在生死邊緣掙扎。其在泰國市場獲得的100億泰銖授信,試圖通過海外市場突圍的策略,能否在本地化生產與供應鏈重構中找到生機,仍是未知數。但對于整個行業而言,這場危機的意義早已超越個體企業的存亡,它拷問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底層邏輯:當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浪潮席卷而來,企業該如何平衡規模擴張與技術沉淀?在直營與經銷的渠道博弈中,如何構建真正的命運共同體?當資本熱潮退去,又該以怎樣的商業邏輯實現可持續發展?經銷商們在桐鄉工廠前的等待,或許正是對這些問題的無聲叩問。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的,從來不是“哪吒鬧海”式的激進突圍,而是“鳳凰涅槃”般的價值重構。敬畏市場規律,堅守技術初心,尊重合作伙伴,唯有如此,才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真正實現從“造車新勢力”到“產業新支柱”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