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萬元起,機遇與挑戰并存,本田P7前路是藍海還是荊棘?
車宇世界 | 04-16
20933
2025年4月15日,廣汽本田首款原生純電中型SUV P7正式上市,定價19.99萬-24.99萬元,以650公里CLTC工況續航、L2+級智駕系統及本田“駕趣基因”為核心賣點,劍指特斯拉Model Y、小鵬G6等熱門車型。
在合資品牌電動化轉型屢遭質疑的背景下,廣汽本田P7的登場可說是一次技術實力的集中爆發,亦是一場關乎市場認知的突圍之戰。
本田P7
本田P7產品力可圈可點,并且具備不錯的市場機遇
車宇世界認為,本田P7是具備一些差異化的特點或者優勢的。本田P7的產品邏輯,跳出了新能源市場常見的“堆料式競爭”,轉而以“全場景體驗最優解”為核心,試圖在續航、安全、操控三大維度構建差異化優勢。
其搭載寧德時代90kWh三元鋰電池,CLTC工況下后驅版續航達650公里,四驅版620公里,配合-30℃低溫環境下86%-90%的電池容量保持率,直擊北方用戶的續航焦慮痛點。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安全設計:12000噸一體化壓鑄全鋁電池外殼、碰撞1秒斷電機制及13安全氣囊配置,將電池防護與車身安全標準提升至行業前列,甚至超越部分豪華品牌。
本田P7
操控層面,P7延續了本田的“駕趣基因”。前雙叉臂后五連桿懸架、50:50前后配重比、4萬牛·米/度的車身扭轉剛性,配合ADS自適應電磁減震系統,使其在浙江國際賽車場測試中實現83km/h的穩態回轉速度,展現出媲美燃油性能車的動態表現。
而Honda SENSING 360+智駕系統新增高速領航輔助與駕駛員異常監測功能,雖未激進追求“全場景無人駕駛”,卻以“安全冗余”和“疲勞管理”為核心,契合家庭用戶對可靠性的需求。
整體上看,在產品力方面,我認為,廣汽本田P7具備不錯的看點,也顯示了其電動化轉型的決心。
本田P7
同時,本田P7的定價策略,是否暗含廣汽本田對市場格局的精準判斷,值得考慮。不過,我認為,這個定價策略,是相當值得玩味的。
19.99萬起售的區間,既避開了與特斯拉Model Y(26.39萬起)的正面價格戰,又憑借合資品牌積淀的制造工藝與售后體系,形成對自主新勢力的“打擊”。
其目標用戶或許清晰指向兩類群體:一是傳統燃油車擁躉中尋求電動化升級的保守派,二是注重品牌信賴感與全生命周期體驗的家庭用戶。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分析,具體以官方畫像為準。
此外,P7的上市恰逢政策紅利窗口期。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突破50%,但30萬以下中型SUV市場仍存在“高價值產品空白”。廣汽本田依托全新落成的35億元新能源工廠,以年產10萬輛的產能儲備,試圖搶占這一細分市場的制高點。
本田P7
競品強悍、市場認知需求等,廣汽本田P7也會面臨一定的挑戰
當然,本田P7想要打市場,恐怕也難免會面臨一定的挑戰。一方面,其面臨的競品矩陣極為強悍:特斯拉Model Y憑借超充網絡與FSD技術穩居標桿地位;小鵬G6以XNGP全場景智駕和800V高壓平臺構建技術壁壘;而極氪007、樂道L60等車型則以更低價格沖擊市場。
相較之下,本田P7的智能座艙雖搭載8155芯片與方言語音交互,但生態開放性與迭代速度相比新勢力,并不具備明顯的優勢。
此外,800V快充雖支持卻未作為核心宣傳點,是否可能削弱其對科技敏感型用戶的吸引力,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田P7
另一方面,本田的“駕控標簽”在電動時代面臨認知重構。盡管本田P7強調“人車合一”的操控體驗,但國內市場消費者對電動車的價值評判,已更多地從機械素質轉向智能化與場景化服務。
如何讓市場重新理解“電動駕趣”,或將是廣汽本田品牌營銷的核心課題之一,或許也是本田P7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田P7
本文結語:
P7的市場表現,或將直接決定廣汽本田電動化戰略的成敗。根據規劃,本田計劃2027年后在華僅銷售混動與純電車型,2035年實現全面電動化。
若P7能憑借扎實的產品力在首年斬獲5萬輛以上銷量,不僅能為后續車型鋪平道路,更可能重塑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競爭邏輯——從“油改電的妥協者”轉向“價值體驗的定義者”。
但若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則恐怕暴露出合資車企在智能化響應速度、用戶運營模式等方面的系統性短板。畢竟,當新勢力以周為單位迭代OTA時,傳統車企的“三年一改款”節奏或許已難以適應市場的急速進化。
廣汽本田P7的登場,是一場關于“傳統與創新”的平衡術。它既承載著本田60年造車積淀的厚重,亦需直面電動化浪潮的顛覆性挑戰。在參數內卷與價格血拼之外,P7試圖以“安全不妥協、駕趣不褪色”的價值主張開辟新賽道。這條路的盡頭是藍海還是荊棘,答案將交由2025年最殘酷的市場檢驗揭曉。
在此,我們希望廣汽本田P7能夠憑借產品力優勢,迅速在國內市場取得關注和較好的市場銷量成績。
本文聲明:
本文為車宇世界運營部原創文章,總第11633期,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車宇世界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