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倫貴族”到邊緣品牌,捷豹距離下一個謳歌還有多遠?
車轱轆 | 04-17
21315
要說受車市內卷影響最大的品牌是誰,想必定有捷豹的一席之地。曾經的捷豹本就靠著打折促銷在國內汽車市場苦苦支撐,如今價格戰全面爆發后,捷豹在價格上的唯一優勢似乎又被進一步弱化,導致銷量暴跌。
2025年第一季度,雖然官方并未公布捷豹的具體銷量數字,但從各平臺的統計來看,捷豹第一季度在國內的銷量已經不到1500輛,其中捷豹XEL銷量為618輛,捷豹XFL銷量為672輛,E-PACE銷量為97輛,剩余的兩款進口車銷量幾乎為零,第一季度總銷量甚至還不及寶馬5系單月銷量的1/5。曾經以“英倫血統”自居的捷豹,如今在豪華車市場的存在感已微弱到需要借助放大鏡才能看清。
捷豹到底做錯了什么?
從2017年巔峰時期的年銷3.6萬輛,到如今季度銷量掙扎于四位數,捷豹的潰敗軌跡似乎與2023年退出中國的謳歌驚人相似——品牌調性高開低走、產品力與市場需求脫節、電動化轉型遲緩……當市場發出“捷豹是否將成為下一個謳歌”的疑問時,答案似乎早已寫在中國汽車產業的進化史中。
捷豹的失敗,本質上是一場“身份認知危機”的集中爆發。它試圖在豪華、運動、小眾之間找到平衡點,最終卻陷入“三不沾”的尷尬境地。以捷豹XFL為例,其43.99-48.79萬元的官方指導價直接對標奔馳E級、寶馬5系,但在終端市場,動輒15萬元以上的降價幅度(實際成交價跌破25萬元)徹底摧毀了品牌溢價能力。這種“高定價+大甩賣”的策略,既讓早期車主感到被背刺,又讓潛在消費者質疑其真實價值,且在價格戰愈演愈烈后,捷豹的大甩賣策略帶來的效益也被進一步弱化。
另外就是模糊的消費畫像,捷豹曾標榜“吸引不甘平庸的精英階層”,但這一群體在中國市場早已被BBA的年輕化產品和蔚來、理想等新勢力瓜分。當“運動豪華”的標簽被凱迪拉克以更激進的設計和更低的門檻搶占,捷豹的“英倫紳士”人設反而成了束縛——既不夠極致豪華,也不夠純粹性能。
同樣在技術實力上,捷豹也是燃油車時代“啃老族”,電動化賽道“掉隊者”的典型代表。在燃油車領域,捷豹引以為傲的縱置后驅平臺、全鋁車身等技術,在德系對手的模塊化平臺和日系對手的混合動力系統面前顯得陳舊;而在電動化轉型上,捷豹更暴露出戰略搖擺與技術儲備不足的雙重硬傷。
捷豹曾高調宣布將在“2025年全面電動化”,但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捷豹也只是鼓搗出了I-PACE這樣的油改電車型,售價更是超過了60萬元,比BBA的純電動汽車還要過分,最終的結局也早已注定,I-PACE也在不知不覺中停售,可謂是“來無影去無蹤”。反觀寶馬i3和iX3,同樣是油改電,但也通過“打骨折”的優惠力度贏得了不少銷量。
更夸張的是,奇瑞捷豹路虎已經合資了十年,卻仍未實現核心零部件體系的自主掌控,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部件依賴進口,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當特斯拉上海工廠國產化率超過95%、蔚來與寧德時代共建電池實驗室時,捷豹的“全球統一供應鏈”模式在中國市場徹底失靈,共同導致捷豹在國內市場加速潰敗。
質量危機與渠道失控的雙重絞殺
如果說上文所講的只是捷豹在策略上的失敗,那么在質量上捷豹更是深陷泥潭。2024年底,捷豹因電子轉向助力系統缺陷在全球召回74萬輛汽車,中國市場涉及超8萬輛。這場“史詩級召回”不僅暴露品控漏洞,更折射出渠道體系的脆弱性。
截至2025年,捷豹在華4S店數量已從巔峰期的240家縮減至不足80家,大量退網經銷商引發售后服務真空,進一步加劇車主信任危機,從當前趨勢看,捷豹在華衰退已進入不可逆階段。以目前的表現來看,捷豹市占率將跌破0.05%,甚至低于DS、林肯等二線豪華品牌。
更要命的是,據內部人士透露,捷豹已暫停XEL、E-PACE等滯銷車型的改款研發,資源向電動化傾斜。但缺乏爆款潛力的現有產品矩陣,恐難支撐捷豹在過渡期的銷量需求。按照捷豹的計劃,2025年將推出三款由JEA純電平臺打造的新能源汽車,以加速向新能源的轉型,但這一戰略面臨三重挑戰。
其一,中國新能源市場已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內卷”。華為ADS 3.0智駕系統、蔚來換電5.0、小鵬超快充等技術迭代速度遠超傳統車企反應周期,捷豹的“2025年新車”恐難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其二,在高端純電動汽車市場,捷豹缺乏智能科技標簽和用戶社群運營經驗,品牌認知仍停留在“老牌燃油車企”,很難與新勢力抗衡。
最后就是無解的成本劣勢,在燃油時代捷豹關鍵部件尚且依賴進口,轉型新能源后電池、芯片等供應鏈又該如何解決呢?如果是進口,捷豹電動車的制造成本將顯著高于中國品牌;若無法實現國產化,其定價策略將重蹈燃油車時代“高開低走”的覆轍。
所以,捷豹最有可能的結局就是從“國產退守”到“進口茍活”。參考謳歌、菲亞特等品牌的退出路徑,捷豹或分三步收縮戰線,第一步就是停止國產化,第二步轉為進口小眾車型,第三步就是退出中國市場。
寫到最后:
總之,捷豹的潰敗絕非偶然,而是一曲傳統豪華品牌“路徑依賴”的悲歌。提醒著所有跨國車企,中國市場早已不是“掛個Logo就能躺贏”的淘金地。當電動化、智能化、用戶運營成為新豪華主義的三大支柱,任何對技術變革的傲慢、對本土化需求的漠視、對品牌價值的透支,都將被市場無情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