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跌跌不休?保時捷計劃裁員1900人,電動化轉型翻車了
車之養護 | 02-18
21573
當全球車企紛紛加速電動化轉型時,保時捷卻在2025年開年拋出一枚重磅消息,計劃到2029年在德國斯圖加特祖文豪森和魏斯阿赫工廠裁員1900人,占總員工數的15%。這場裁員被官方歸咎于“電動汽車需求疲軟”和“地緣政治與經濟形勢的挑戰”,但背后的故事遠不止如此。
無奈的裁員計劃
保時捷的裁員計劃以“自愿措施”為主,包括提前退休和補償方案,且德國工廠的就業保障協議將持續至2030年。看似溫和的手段,實則暴露了這家豪華品牌在全球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的深度焦慮。與此同時,兩位元老級高管——首席財務官Lutz Meschke和銷售主管Detlef von Platen——的“被退休”,更被外界解讀為背鍋的無奈之舉。
這場裁員是保時捷對電動化戰略的“緊急剎車”。保時捷曾經誓言“2030年電動車占比超80%”的豪言壯語,如今已被現實擊碎。保時捷已悄悄下調目標,并宣布投入8億歐元開發燃油和插混新車,以待多線并進。
銷量遭遇滑鐵盧
保時捷的2024年財報堪稱“寒氣逼人”。整體上來看,品牌全球交付量31.07萬輛,同比下滑3%,中國市場更是連續三年“跌跌不休”,從2021年巔峰期的9.57萬輛驟降至2024年的5.69萬輛,跌幅高達28%。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曾是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貢獻超三成利潤,如今卻被北美市場反超,并且短期內下降趨勢明顯。
利潤方面,保時捷的表現同樣慘淡。2024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全球營業利潤暴跌41%,利潤率僅14.1%,創2020年以來新低。連CEO奧博穆都不得不承認:“維持品牌價值比追求銷量更重要。”但現實是,保時捷的“品牌溢價”正在成為提升銷量的絆腳石。
經銷商體系的崩塌更是雪上加霜。2024年5月,中國經銷商因“壓庫存”問題聯合逼宮德國總部,要求補貼和換高管,最終導致多地門店關停,甚至出現“保時捷Macan落地價跌破40萬”的魔幻熱搜。曾經躺著賺錢的超豪華品牌,如今竟被迫在價格戰中內卷,令人唏噓。
電動化之路翻車
保時捷的電動化轉型堪稱高開低走。2019年推出的純電跑車Taycan一度被視為特斯拉殺手,但2024年其全球銷量暴跌49%,中國區跌幅更達29%。曾經對標Model S的Taycan,如今竟被網友調侃為“保時米”。
技術瓶頸更讓保時捷焦頭爛額。電動版718 Boxster/Cayman因電池化學配方爭議和底盤調校難題進度受阻;代號K1的7座純電SUV項目也被曝可能兼容燃油動力。就連大眾集團引以為傲的SSP純電平臺,也因開發成本過高被質疑是否適配豪華車型。
更尷尬的是,保時捷的電動化遲滯與中國市場的電動狂潮形成鮮明對比。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40%,而保時捷在華電動車銷量卻逆勢下滑。當理想用冰箱彩電大沙發收割高端用戶時,保時捷顯得毫無應對方案。
面對困局,保時捷祭出兩招“回血大法”:短期靠燃油車續命,長期賭中國市場翻盤。
一方面,保時捷宣布加碼燃油和插混車型,計劃推出新款911、911 GT3以及插混版卡宴,并為此投入8億歐元。這種開倒車的策略雖遭環保主義者詬病,卻符合當下市場需求。歐洲消費者對電動車的熱情正在降溫,而美國市場仍依賴大排量車型。
另一方面,保時捷將中國視為“絕不能輸的戰場”。新任中國CEO潘勵馳(Alexander Pollich)提出“學習大眾安徽經驗”,設立本土技術部門,并計劃2026年重啟進擊模式。新團隊試圖用“中國速度”彌補轉型遲緩,2025年將推出純電Macan和新款Taycan,同時縮減30%經銷商網絡以提升渠道效率。
然而,這些舉措能否奏效仍存疑。新能源大潮下,中國消費者對品牌溢價已經免疫,而自主品牌在800V超充、城市NOA等領域的領先,讓保時捷的技術光環黯淡無光。如果不能真正放下身段擁抱本土化創新,保時捷恐難逃“BBA式”的銷量魔咒。
結語
保時捷的裁員與戰略調整,折射出傳統豪車品牌在電動化浪潮中的集體困境。當“品牌信仰”敵不過“性價比”,當“工程師思維”跟不上“用戶需求”,超豪華車企的轉型已不僅是技術問題,但如果能在電動化、智能化和本土化上真正“卷”起來,或許還能在新時代的牌桌上搶到席位。否則,等待它的恐怕不只是1900人的裁員,而是一場更殘酷的行業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