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臉byebye,終于有人出手整頓電車圈了
車維度 | 03-05
20102
流量為王的時代,純電車正經歷一場詭異的審美降維——它們像被算法復制的網紅臉,美得雷同且空洞。當封閉式前臉、貫穿式燈帶和溜背線條成為標配,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工業設計的百花齊放,而是車企集體繳械的設計“預制菜”困局。
當“標準答案”吞噬汽車美學靈魂
當理想L9與小鵬G9的“雙生前臉”刷爆朋友圈,當小米SU7被調侃為“保時米”,新能源汽車設計正陷入一場令人窒息的“復制粘貼” 游戲。
從北京車展上集體“撞臉”的純電轎車,到深藍S09與理想L9的“孿生兄弟”之爭,還沒上市的富士康Model 9被質疑“照搬”小鵬X9……這場設計同質化的狂歡背后,藏著行業的集體焦慮與創新迷局。
瞇瞇眼大燈如同被格式化的電子眼,封閉式前臉淪為工業快消品的統一包裝,隱藏式門把手成了智能汽車的 “身份標簽”。
更魔幻的是,這種同質化如同“病毒式傳播”,延展至智能配置領域。冰箱彩電大沙發,一度成為吸睛無數的“電子布洛芬”。而這所謂的賽博養生套餐看似在踐行“科技平權”,實則暴露了車企的創新失語癥。
某新勢力高管曾坦言:“我們的智能座艙方案,70%來自供應商模塊化方案。”數據顯示,2024年新上市的車型中,85%搭載的智能系統核心算法依賴第三方。當跨國車企如大眾通過與地平線、中科創達合作快速補足短板,中國品牌卻陷入“堆硬件+買方案”的怪圈。
那些躺在供應鏈清單上拼湊「科技全家桶」的車企或許忘了:特斯拉用4680電池炸開續航封印時,從不需要用車載KTV當籌碼。當寧德時代宣布充電10分鐘續航800公里時,我們終于看清真相——堆料堆不出馬斯克的火星夢,沙發冰箱更養不出中國的博世與采埃孚。
合資車企用祖傳代碼破局電動內卷
盡管合資車企風光不再,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它們曾經為我們營造的“一眼入魂”的時代。
寶馬的雙腎、奔馳的盾牌、雷克薩斯的沙漏,還有奧迪的多邊形……如同一張張個性鮮明的名片。真正的經典設計,永遠自帶高光記憶點,這是封印在品牌骨骼中的DNA。
在電車圈瘋狂內卷冰箱彩電、靠堆料收割流量的今天,廣汽本田P7像一柄利刃,刺破了這場網紅式造車的泡沫。當新勢力忙著給車穿JK制服時,本田掏出了60年后驅造車的家譜、F1三連冠的調校秘籍,和20年電動化探索的硬核實驗報告。
這不是一輛車,而是一場對“電動失魂癥”的精準拆解。
當競品紛紛用算法審美,批量復制貫穿燈帶和溜背曲線,P7用機甲風前臉和Razor edge設計語言,給圓潤當道的電動時代一記凌厲的耳光;當三電同質化,讓電車淪為參數賽跑的犧牲品,本田云馳架構卻用前后50:50配重比、ADS電磁懸架和雙電機4.6秒破百,把駕控快感焊死在電動基因里。
用60年駕趣DNA教新勢力“做人”
那些被新勢力PUA要忍受暈車、妥協操控的消費者們,終于發現“痛點”變“爽點”不是PPT神話:ADS減震系統實時過濾細碎顛簸,F1冠軍團隊調校的底盤讓過彎如刀切黃油。
比堆料更狠的,是對安全潔癖的偏執。
當某些品牌用“用戶共創”美化供應鏈組裝,本田直接搬出12000噸一體化壓鑄電池殼、13安全氣囊矩陣和4萬牛·米/度的「金剛罩」車身。這不是軍備競賽,而是60年造車老炮的肌肉記憶:寧可把150萬公里測試里程碾成碎末,也絕不犧牲用戶,當智能化“小白鼠”;寧可用FCD制動系統戳破行業謊言,也不玩剎車腳感欺騙的致命游戲。
當雷軍們在發布會上比拼車載KTV音效,P7卻把BOSE頭枕音響變成導航指揮塔,用三區獨立聲場演繹“人均VIP”的沉浸式浪漫。當競品還在炫耀冰箱能凍幾罐可樂,本田早已把1.85㎡天幕變成陽光“刺客”終結者,用5層鍍膜實現物理防曬的降維打擊。
這哪是造車?分明是用工程師的強迫癥,給電動時代上了一堂“真豪華”的硬核解剖課。
流量會褪色,但對駕趣的熱愛永遠滾燙。
在拿來主義盛行的電車江湖,廣本P7像一位執拗的匠人:用云馳架構重構電動駕控秩序,用三電雙智撕掉“合資保守”的標簽,更用“八大不”宣言打臉行業偽命題。
車小維語
本田用實力證明,真正的顛覆,從不需要拋棄60年的賽道魂:那些F1風洞吹過的曲線、千萬次調校積累的肌肉記憶,終將在電動時代淬煉成破局的終極外掛。
所以,別再問“傳統車企會不會造電車”了。
當P7帶著后驅世家的驕傲,碾過網紅車的流量廢墟時,答案早已寫在每一道精準的過彎軌跡里:所謂創新,從不是對過去的背叛,而是對初心的極致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