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屠榜到屠心:長安車機困局揭開國產智能化傷疤,誰在為試錯買單
燕趙車評 | 03-13
21044
2024年12月,中國汽車市場以一場聲勢浩大的投訴潮為全年畫上句點。根據車質網數據,當月投訴總量達15,739宗有效投訴,同比上漲17.1%,共涉及975款車型,其中長安汽車以絕對優勢“屠榜”——在SUV投訴前十榜單中獨占六席,CS75 PLUS更以297宗投訴登頂,UNI系列、CS55 PLUS、歐尚Z6等主力車型集體淪陷。這場風暴的核心,直指兩個致命問題:車機系統的系統性癱瘓與服務體系的全面失守。
車機困局:智能時代的“功能性閹割”
長安早期為降低成本采用封閉式系統架構,導致后期OTA升級需要重構底層代碼。而面對用戶投訴,技術部門選擇將資源傾斜至新款車型,形成“舊車棄養”的惡性循環。徹底擊碎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終身迭代”的期待。
如果說車機問題是技術層面的失誤,長安在服務體系上的表現則徹底動搖了品牌根基。面對海量投訴,4S店以“正常現象”“無升級計劃”等話術推諉,廠商客服則陷入“登記-上報-等待”的死循環。有車主透露,其車機問題投訴歷時9個月仍未獲實質性回應。
行業警示:狂奔中的車企該如何系緊安全帶
長安的案例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狂飆突進期的深層矛盾。值得警惕的是,長安為爭奪市場份額頻繁采取激進定價策略。2024年底比亞迪發起價格戰后,長安多款車型跟進降價,引發老車主集體抗議“被割韭菜”。這種以犧牲用戶權益換取短期銷量的行為,嚴重透支了品牌信譽。為搶占新能源與智能化賽道,車企在硬件堆料與價格戰中不斷壓縮研發周期,導致軟件適配、供應鏈品控等環節漏洞百出。“重銷量輕質量”的發展模式已觸及臨界點。
長安汽車的投訴風波,實則是中國汽車產業轉型陣痛的縮影。在電動化、智能化的賽道上,技術突破固然重要,但若忽視用戶權益與服務體系建設,再亮眼的市場數據也難掩根基的脆弱。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覺醒,更要求企業建立透明高效的反饋機制。畢竟,在社交媒體時代,一次系統升級延誤可能引發指數級傳播,其代價遠超短期研發投入。
當“蔚小理”們用用戶運營重塑行業規則,傳統車企若仍固守“賣車即終點”的思維,終將被市場反噬。或許正如某維權車主所言:“我們支持國貨崛起,但拒絕為企業的試錯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