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入賬6.58億,開啟印鈔機模式,吉利業績“搶錢式”增長
波帆說車 | 03-21
21827
“一起過苦日子”!
此話是汽車人這幾年的共識,隨著內卷的加劇,汽車品牌已經倒下一批又一批,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也不少,某些新勢力甚至還未長大成人就早早夭折。
盡管“苦日子”成了不少車企高管的口頭禪,但有沒有一種可能......只有你身處窘境,而賺錢的車企大有人在,還是數錢數到手抽筋那種。
前有長城汽車業績預告大賺百億,號稱拿下中國車市1/4的利潤;后有賽力斯扭虧為盈、狂賺60億,估計張興海做夢都會笑醒。
吉利汽車2024年的業績數據也再次表明,汽車行業可能真沒有那么不堪,日子也沒有你們說的那么苦。
因為吉利汽車去年搞到錢了、并且搞到大錢了!
01、日均進賬6.58億,吉利數錢數到手抽筋
根據吉利發布的業績數據顯示,其五項主要財務指標均呈大幅上漲態勢,堪稱一張A+級成績單。
數據顯示,去年其整體營收達到2402億,同比增長34%,相當于日均入賬6.58億。
歸母凈利潤166億,同比增長213%;
扣非歸母凈利潤85億,同比增長52%;
毛利總額382億,同比增長39%;
凈現金水平達到398億,同比增長40%;
營收、利潤雙雙大幅增長,就在一眾汽車人都在叫著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時,這些數據足以羨煞旁人,說明苦日子與吉利無關,而是進入暴兵模式。
報表細節還顯示,董事會建議派發末期股息0.33港元/每股,同比增長50%。意思就是說,大家的投入都會得到高回報,增速很高那種。
與長城汽車“賣得少賺得多”、賽力斯扭虧為盈不同,吉利汽車是賣得多也賺得多,并且多年來盈利能力持續增強,其營收首次突破2400億。
顯然,吉利這份業績在業內狠狠的秀了一把。業績數據漂亮,原因之一是其產品在市場面的表現相當不錯。
整體來看,吉利汽車2024年總銷量為217.7萬輛,同比增長32%,與總營收34%的同比增長幅度基本保持同步。而利潤增長幅度明顯快于銷量增長,說明吉利的盈利能力還在增長。
02、全面盈利,新能源上岸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汽車去年海外銷量貢獻了41.5萬輛,同比增長57%,外匯收入搞了不少。
燃油車方面,吉利2024年累計銷量為117萬輛,連續8年拿下國內燃油車自主品牌第一。
除此之外,來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營收正成為主力。根據吉利公布的數據顯示,其2024年新能源車累計銷量達88.8萬輛,同比增長92%。
“發發發”,看來吉利想不賺錢都難!
從整個行業來看,吉利新能源年度累計銷量已經上升到中國車市第二,僅次于比亞迪,與其身后的長安、奇瑞等都保持在10萬輛以上的差距,新勢力里已經沒有誰可與其正面硬剛。
全身處于新能源市場的極氪去年貢獻了22.2萬輛,同比增長87%,高端市場逐漸打開,而高端市場往往是營收、利潤飆升的重要源頭之一。
趁消費市場氣勢如虹,吉利直接將2025年新能源銷量目標定在了150萬輛,就問你牛不牛?
銷量大增是一方面,另一個重磅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其實吉利新能源板塊已經實現全面盈利。換句話說,吉利面向新能源的轉型獲得初步成功,這直接幫助吉利汽車實現了整體盈利能力的提升。
所以,所謂的苦日子,只是針對某些品牌。
03、《臺州宣言》,為了活得更滋潤
銷量大漲、市場順風又順水,吉利就沒點什么值得擔心的?
確切的說:有!
一覽吉利開啟的內部品牌調整就知道,雖然沒有近憂,但有遠慮。《臺州宣言》聽說過吧?就是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大刀闊斧的進行整合。
極氪與領克僅花三個月時間就完成股權交割,這二位的目標是在未來兩年內成為年銷百萬級的高端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幾何品牌并入銀河,如今的銀河也成為了獨立品牌,去年就拿下超49萬輛的銷量,來勢很猛。
這樣一來,吉利在新能源領域不僅實現了高低搭配,還避免了內耗,把有限的資源最大程度的用在刀刃上。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吉利會輕視燃油車板塊,相反,還會加強,比如海外市場,市場空間還很大。
大膽猜測,不排除吉利采用國內重新能源、海外燃油與新能源并重的產品戰略,尤其汽車工業欠發達的海外市場,燃油依然很香,那些市場的錢反而更好搞。
相比海外,國內汽車市場更卷是不爭的事實,之前卷電動化,吉利已經順利上岸,今年又開始卷高階智駕,吉利也開足馬力跟進。
此前,其推出了“千里浩瀚”智駕解決方案,采取AI+智駕戰略,強調安全性。銀河的全新產品也將均搭載千里浩瀚智駕,以應對來自友商的威脅。
此外,搭載了千里浩瀚L3智駕的極氪新車還會在今年上海車展亮相,算算也就不到一個月時間了。
這些措施都表明,對于未來如何持續增收,吉利在現階段已經開始做技術、產品方面的鋪墊了。
吉利這樣的車企能活得滋潤是有其道理的。不妨大膽猜測一下吉利此刻的內心戲,有可能是這樣的:吉利如果掙不了錢,那中國幾乎就沒有掙錢的車企了。
這句話是否熟悉?
04、“大佬沒有苦日子”
對真正的大佬來講,“苦日子”只是一種表象,表明汽車行業野蠻生長的時代正接近尾聲,雖然連同合資與傳統豪華銷量都在下滑,但國內汽車年度銷售體量已經在3000萬輛以上了,宏觀層面是在增長的。
反觀主流自主品牌,幾個大佬卻出現了高速發展態勢,爆棚的戰斗力正將更多的市場囊括到自己的麾下。
進入世界排名前十的中國車企都好幾家了,他們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可能會有些許焦慮,但還談不上苦。
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