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米汽車高速事故事件看后期對汽車業的影響
河南車網 | 04-10
18982
2024年3月29日晚,一輛小米SU7在銅陵樅陽高速發生碰撞后車輛爆燃,該起事故造成3名女大學生身亡。當天,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最新上險量數據顯示,3月31日—4月6日,小米汽車銷量為0.5萬輛,排名下降3位至21名,創下了近兩個月以來小米汽車最低周銷量。人們心知肚明,這是“3.29小米SU7爆燃事故”后的完整首周數據。
小米汽車此次事故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都不能全部撇清關系。汽車與其它產品不同,汽車質量哪怕只有一點的瑕疵,可能損失的就是鮮活的生命,他的試錯成本是零。此次事故中車企和產品是不是存在著智駕的判斷偏差、智駕的過度宣傳、電池碰撞后短時間起火、車門沒能正常彈開等問題呢。事故是慘痛的,但是或許能給過熱的電池動力汽車降一降溫,給行業的發展一些有益的參考,我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逐一分析。
一、智駕規則的完善和責任劃分方面
首先,系統決策與人工接管的權責界定。
數據顯示,此次事故中,NOA系統在檢測到施工路障后僅提前4秒發出警報,駕駛員接管后仍未能避免碰撞。這暴露了現行法規對智駕系統中風險預警時間閾值和強制介入條件等關鍵參數缺乏統一標準。
未來需要明確系統在復雜場景(如施工路段)的最低預警時長要求,比如加長報警時長。以及車企對智駕功能限制的強制告知義務(如施工標識識別能力邊界)等。
其次、智駕系統功能強制標準升級。
小米SU7的AEB功能明確不響應錐桶、水馬等施工障礙物,而事故中此類障礙物恰為直接誘因。這或推動行業將施工場景識別能力納入智駕系統強制性測試項目,并規定車企需通過OTA更新實現動態路況適配。
二、加強道路施工規范與智駕的協同
第一,加強施工標識標準化與動態同步。
事故路段施工改道信息未及時同步至車輛智駕系統,反映出道路施工方與車企數據交互的滯后性。未來需要加強施工區域電子圍欄標識(如安全標簽、高精度反光標識)等;加強交通管制信息實時上傳至導航平臺及車企數據庫的強制流程。
第二,施工防護設施技術需要升級。
傳統水泥護欄在高速碰撞中易導致電池包穿刺起火,需推廣吸能式護欄或增加電池包底部防護裝置的施工設施標準。
三、新能源車保費定價模型重構
首先,風險因子權重調整。
此次事故中電池爆燃導致全車焚毀,保險公司或將提高電池防護等級和熱失控抑制技術等指標的保費評估權重。比如實施高碰撞速度下仍能保持結構完整性的車型可能獲得費率優惠。
其次,智駕系統激活狀態差異化定價。
若事故認定與智駕系統預警不足相關,保險公司應該開發智駕功能使用率和系統接管頻次等新型精算維度,實現保費與用戶操作習慣的動態掛鉤。
四、駕駛員安全意識的系統性提升
智駕的普及不僅依賴于技術的進步,更需要駕駛員與智駕系統之間的磨合。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車企端、用戶端、監管端達到一種平衡。
第一,智駕功能培訓強制化。
事故中駕駛員接管后2秒內發生碰撞,暴露其對緊急制動、應急轉向等操作不熟練。需加強推動車企在交付時完成如智駕系統工作原理的交互式模擬培訓、極端場景應急操作考核認證等。
第二,用戶認知糾偏機制需要加強。
部分用戶誤將NOA等同全自動駕駛,需通過車載系統實時監測駕駛員注意力,對過度依賴智駕的行為強制觸發警報并降低系統權限。
五、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新硬性要求
首先,電池提升安全保護設計。
事故車輛97km/h碰撞速度即引發爆燃,倒逼行業制定高于現行國標的電池包,包括底部裝甲抗沖擊強度(如模擬120km/h碰撞測試)、電芯間防火隔離材料的全覆蓋設計。
其次,逃生系統提升安全設計。
針對車門碰撞鎖死爭議,須要求全車搭載至少3個機械應急開關(含后排)以及碰撞后車門電子鎖與機械鎖雙重自動解鎖功能。
最后,提升數據黑匣子與第三方鑒證。
可能將推動建立車企事故數據實時上傳至監管平臺的制度,并要求重大事故必須由獨立第三方機構進行系統行為鑒證,避免數據解釋權單方壟斷。
結語:希望監管部門更加嚴格,行業標準更加提高,讓關乎全民出行的重要產品質量更加安全,消費者能駕駛更加放心的交通工具。對于車企而言,只有尊重汽車產品與新技術的進化節奏,加強風險把控,才能在汽車行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