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有點意思”, 這次的路子走對了!
快開車 | 04-12
19322
2025年對于國產新能源汽車而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年,“智能化”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下半場競爭。
某品牌甚至喊出了全民智駕的口號。其實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是好事,但前提是必須有更多重量級的玩家加入到這場智能化的競爭中,只有在充分的競爭中消費者才能最終獲益。許多消費者都在等待上汽的答案。
與消費者的期待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上汽此前的態度:當其他企業競相召開發布會、公布戰略方向、展示合作伙伴關系時,上汽卻顯得格外沉靜,仿佛在默默籌備著一場重大變革。它不追逐熱點,也不制造輿論,但這并不等于上汽無所作為。它在4月10日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就連此次上汽之夜的命名——“懂車更懂你”,都透露出一種低調且務實的態度。
悶聲干實事!主打的就是一個務實!
這種務實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一場展示未來規劃的會議,而是一種全新的溝通策略:從基礎架構出發,由內至外逐步展開。首先優化內部組織結構,然后明確發展路徑;先調整核心體系,再探討生態系統的構建;不是簡單地宣稱將追求智能化,而是具體說明智能化如何在上汽實現落地。用大家都聽的懂的方式把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都講明白了。
我覺得這比那些一上來就講戰略,講宏偉藍圖的友商更接地氣。
上汽并未急于討論智駕,而是先講安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上汽認為安全是一切的基礎。無法保證安全,智駕也無從談起,因此,上汽整整花了15分鐘講安全,把涉及安全的每個細節都講清楚了。
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安全是底線,智能只是延伸。”這一觀點雖然簡單直接,但在當前眾多關于智能駕駛的演講中,能夠不避諱“碰撞”與“風險”的討論已屬罕見。
然而,上汽選擇了直面這些問題,并采取了一種看似違反常規的做法:在行業標準尚未更新之前,率先提升自身的標準。
舉個例子,現在很流行的零重力座椅,有了它,乘客幾乎平躺在車內,營造出一種頭等艙般的氛圍。體驗是好了,然而,一旦發生碰撞,這樣的坐姿會面臨極高的安全風險。現行的碰撞測試標準采用的是113度的座椅傾斜角,但這顯然不符合實際使用中的情況。
因此,上汽沒有遵循傳統的測試標準,而是自行增設了額外的安全測試項目。例如,系統能在預判到碰撞風險前1秒做出反應,700毫秒內自動調整座椅至安全位置,200毫秒內完成安全帶收緊及靠背復位,并同步觸發氣囊和坐墊防護裝置,從而有效降低了腰椎壓力45%,減少了胸腹部傷害32%。這樣近乎極端的安全標準,在上汽這里,也許只是及格線。
更重要的是,上汽對于安全的關注不僅僅局限于某個點。而是構建了一整個完整的安全體系。從最初強調堅固車身結構的第一代安全理念,即所謂的“不怕撞”,到第二代通過自主研發線控底盤實現精準控制以達到“不會撞”的目標,再到第三代利用跨域協同與主動感知技術實現全方位響應的“放心開”愿景,上汽始終在思考,當人類不再操控方向盤時,應如何承擔起這份責任。這15分鐘的介紹清晰地展現了上汽此次智能戰略的核心價值:不僅僅滿足于現有的標準,而是致力于引領新的安全規范。這才是“由下至上”發展的真正含義——從最基礎的安全保障做起,確保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
講完了安全,接下來毫無疑問就該輪到智駕了,在這方面,上汽選擇了廣交朋友,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地平線、大疆、華為、Momenta這些行業大咖都是上汽的朋友。從芯片設計、感知技術到算法優化和平臺構建的每一個關鍵環節。表面上看,這些合作似乎只是簡單的聯合,但實際上每一家公司在其中的角色、如何協同工作以及怎樣融入整個體系,都被精心規劃得一清二楚。
優秀總指揮,實現1+1>2.
在這次上汽之夜交流會上,上汽并未試圖通過羅列合作成果來制造聲勢,而是聚焦在“未來應該如何行動”上。例如,對線控底盤資源進行了重新整合,旨在打造第二代全棧式平臺;宣布L3級自動駕駛將在明年正式落地,并且其Robotaxi服務已累計行駛超過140萬公里;AI座艙也不再局限于語音交互的小玩具,而是利用大規模模型和多模態感知技術全面重構用戶體驗;能源板塊更是設定了明確的目標—2027年實現固態電池的量產。
每個階段的背后都體現了上汽對于長期能力構建的深思熟慮。這正是上汽在技術研發上的核心理念所在:盡管朋友圈可以非常廣泛,但具體的技術路徑選擇和推進節奏必須由自己掌控。合作僅是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而形成完整的閉環才是最終目的,達成了1+1>2的效果。從這個角度來說,上汽無疑是一個優秀的總指揮!
正如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所言,“我們不設技術圍墻,不做生態孤島”,然而這句話的重點并非在于強調開放性,而是在于突出可控性。這意味著,并非所有公司都能無縫接入上汽的體系、標準或產品中,總之,上汽這個總指揮在才是把這些朋友凝聚在一起的關鍵。
上汽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也很清楚這些朋友的優勢,因此上汽用一種很務實的態度邀請這些朋友們一起,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把智駕干到了第一梯隊的水準。
最后,我覺得上汽務實的態度就是對上汽之夜主題“懂車更懂你”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