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財報好像開了掛一樣
汽車K線 | 04-17
18611
這家上市車企的市值遠不應如此。
4月10日盤后,吉利汽車(0175.HK)公布今年一季度業績預期。
會計政策變更前,吉利汽車預計歸母凈利潤116億-123億元,同比增長640%-690%;會計政策變更后,預計歸母凈利潤為52億-58億元,同比增長220%-270%;兩者主要相差在極氪與領克戰略整合預計錄得的64.7億元收益。
在如此膠著的行業,讓人感到非常意外。
對于盈利大幅提升,吉利汽車表示主要得益于:季度銷量創歷史新高、新能源業務強勁增長、產品結構優化及規模效應凸顯;以及伴隨出口業務快速增長,一季度錄得外匯匯兌稅后凈收益20億-23億元。
翌日,吉利汽車漲6.43%,報收15.88港元/股,市值增至1600億港元。4月14日,該公司股價開盤繼續上漲,一舉收復16港元關口。
今年一季度,吉利汽車銷量達成70.4萬輛,同比增長48%。其中,銀河3月單月已經沖至9萬輛;極氪和領克合計銷量超過4萬輛。
一季度開門紅,再次印證了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桂生悅在2024年業績說明會上,對于吉利汽車在規模化、新能源轉型、產品結構、戰略整合等方面逐漸顯示出的優勢,尤其是在銷量不斷創新高后,0175的財務業績也會不斷“創新高”。
01
當汽車業的“電池大王”和“流量之星”分別交出財報業績答卷后,吉利汽車早前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報。
2025年3月20日,吉利汽車午盤公布2024年財報,復盤后股價翻紅,一度曾逼近19港元,漲幅超4%。
財報顯示,2024年吉利汽車總收入2402億元,同比增長34%,創歷史新高;全年歸母凈利潤166億元,同比增長213%;扣非后歸母凈利潤85億元,同比增長52%,經營盈利能力顯著提升。
2024年,吉利汽車累計銷售217.7萬輛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2%,超額完成200萬輛年銷量目標,跑贏大盤。
在《汽車K線》看來,從三個關鍵數據:凈利增速>營收增速>銷量增速來分析,吉利汽車正回歸良性循環和滾動式發展。
按照這個規模,有分析認為,0175.HK市值至少應該達到5000億-7000億元,可現在只有不到2000億元,還有一倍多的增長空間。
過去一年來,《汽車K線》認為,該公司對標戰術有成效,戰略整合有進展,接下來怎么講好資本市場故事,給投資者更有支撐的預期,是其管理團隊需要做的。
近日,申萬宏源研就吉利汽車2024年報和2025一季報發表研報稱,這是長期主義的勝利,紛繁復雜的競爭環境下,吉利汽車體系化作戰能力幫助其在競爭中保持相對優勢,上調對吉利汽車的營收和凈利潤預測,維持“買入”評級。
國聯民生證券則鑒于公司成長性優勢明顯和車型產品周期優勢領先,同樣給予吉利汽車“買入”評級。此外,長江證券、華泰證券、國海證券等券商機構,也紛紛給予吉利汽車樂觀預期。
02
都說新能源是傳統上市車企盈利的拖累,但吉利汽車似乎很好地平衡和解決了這個疑難問題。
2024年,吉利汽車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超88.8萬輛,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約92%;新能源國內市場滲透率連續五個月突破50%,12月份達到58.6%,接近60%。
吉利汽車的新能源轉型,也被桂生悅視為2024年財報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個方面。
桂生悅在業績說明會上欣慰地表示,吉利汽車新能源汽車銷售總量上升至中國第二,雖然與第一名還有不小的差距,但全面超越新勢力,也已經全面超越了正在新能源轉型中的中國其他車企和在中國的合資品牌。
這個成績說明,吉利汽車新能源轉型,取得初步成功。
更重要的是,除規模外,桂生悅還表示,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吉利新能源板塊開始脫離虧損,全面走向盈利。吉利在新能源發展方面,不用再燒錢。從現在開始,新能源將會為公司貢獻資源(利潤)。
這對吉利汽車來說,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吉利汽車在燃油車市場已基盤穩固,若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盈利,整個業績基本面無疑將更加明朗。
實際上,依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極氪從去年三季度已經開始盈利。
當前,吉利銀河進入“強勁增長周期”,2024年銷售49萬輛,同比增長80%;極氪全年銷售22.2萬輛,領克銷售28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型占比超58%。
不論是高端豪華的極氪,還是全面向寬的領克,以及面向大眾化的銀河,吉利汽車三大品牌新能源產品在市場中展現出強大競爭力,并開始反哺集團。
03
在堅定不移發展新能源、并取得初步成功時,吉利汽車并沒有放棄油車。按照吉利汽車的規劃,不但不會放棄,還將在油車的智能化和節能化方面加大投入,進一步夯實其在油車市場的領先地位。
桂生悅認為,在未來很長時間,汽車內燃機一定存在,“不放棄油車、發展好油車,也是吉利汽車穩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吉利汽車的新能源銷量占比約為60%,公司整個銷售產品的比例,與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比例基本吻合。
桂生悅認為,再過2-3年,中國市場一定會做到“油電平權”,屆時資本市場對汽車公司的估值方法也會發生變化;到時候大家可能會認為,“如果一家汽車公司沒有油車,可能就是這家汽車公司的缺陷。”
“在有新能源汽車這個前提下,有油車比沒有油車的公司,一定要更值錢。”這是桂生悅對未來做出的判斷。
2024年,吉利中國星領銜的陣營全年銷售117萬輛,同比增長14%;吉利汽車燃油車銷量位居中國品牌第一,實現油電雙線穩健增長。
04
今年2月以來,中國各大汽車上市公司集中打響智駕軍備競賽,唯恐被質疑落后,行業中也出現了把期貨當現貨的營銷陷阱,導致不少傷亡事故和財產損失。
相比之下,吉利汽車對于發展智駕的理念和戰略,相對清晰明了。
3月3日,吉利發布統一智能出行解決方案——千里浩瀚,融合“千里科技”和“浩瀚智駕”最頂尖的能力,這是吉利統一的智駕解決方案,分成H1、H3、H5、H7、H9五個層級,全集團各品牌、各車型,根據不同的定位使用對應的智駕方案。
吉利汽車的智駕,是隨著吉利科技生態布局自然產生,并非“信手拈來”。
早在2021年,吉利汽車便建立了星睿計算中心,并宣布2025吉利智能化戰略。與此同時,整個吉利集團一直在進行各方面生態布局,包括芯片、手機、衛星等。
另外,吉利還與DeepSeek深度融合,與千里科技、階躍星辰開展合作。實際上,千里科技、階躍星辰本身就屬于吉利科技生態的一部分,是整個科技生態鏈的一個環節。
2024年,吉利的智能化成果由投入期,逐步進入了收獲期,成為全球唯一完成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車企。
「圖片來源:上市公司」
有大模型、高算力、大數據作支撐的智駕方案,才能為智駕提供最有效的安全。而安全平權,即為吉利汽車的智駕理念。桂生悅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對于安全,只能用‘戰戰兢兢’這個詞,因為必須要對自動駕駛有敬畏感,安全是汽車的最高宗旨。”
不管汽車行業發展到哪一個階段,是輪子加沙發,還是移動智能體;也不論是全棧自研,亦或是尋求外部合作,安全!必須始終是時刻緊繃的那根弦。
05
2024年,吉利集團發布《臺州宣言》,核心就是聚焦0175。伴隨幾何、翼真并入銀河,極氪與領克順利合并,戰略整合所帶來降本增效的效果,逐漸顯現。
費用化方面,2024年吉利汽車銷售費用率同比減少1.1個百分點至5.5%,行政費用率同比減少0.3個百分點至2%,成本控制成效顯著;與此同時,年度研發總投入增加13%至158.79億元,占營收比重達到6.6%。
戰略整合后,到2026年,極氪科技集團將挑戰100萬輛目標,2024-2026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0%;BOM成本節約和生產制造提效超過3%;研發和管理等都將實現優化增效。
「圖片來源:上市公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12月31日,吉利汽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儲備高達408.65億元,家有余糧心不慌,也能更好地保證研發投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2024年,吉利汽車資產負債率為59.7%,低于國內主要上市車企平均65%的比例,處于健康水平。
06
2024年,吉利汽車出口41.5萬輛,同比增長57%,超額完成38萬輛出口目標;出口銷量占比達到19%;其中主力吉利品牌出口38萬輛,同比增長53%;觸達歐洲、非洲、拉美、中東、亞太81個國家,海外銷售及服務網點891個。
2025年,海外渠道方面,吉利將增加300多個銷售及服務網點,預計到年底全球渠道網點將超越1100家,進一步提升吉利的渠道覆蓋和售后保障能力。
此外,極氪和領克兩個生而全球的品牌,2025年將加強全球渠道建設協同,在歐洲以外新興市場,成立統一銷售公司。
據了解,兩個品牌的海外團隊將深度整合,共享研發、渠道、營銷服務等資源,提升運營效率,用一個團隊開拓兩個品牌的國際市場。
2025年,領克和極氪計劃在海外累計落成超200家門店。
在嚴重內卷的中國汽車市場之外,尋找新的銷量增長區域,是多數中國車企不得不作出的戰略選擇。
吉利汽車的出口業務,也將成為集團整體業績的重要補充。相比其他中國汽車公司,吉利控股集團在海外的合縱連橫,對吉利汽車旗下品牌走出去,形成總體有利的條件。
Views of AutosKline:
回看吉利汽車2024年財報,整體感覺用一個詞來形容,即“輕舟已過萬重山”,熬過疫情三年,熬過新能源轉型,終于迎來了曙光時刻。
用桂生悅的話說,2025年將是吉利汽車真正徹底扭轉過去這些年虧損,重回發展快車道的轉折之年,“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銷量不斷創新高的同時,吉利汽車的利潤也一定會節節上升,屢創歷史新高。”
2025年,吉利汽車集團全年銷量目標271萬輛,其中新能源150萬輛;銀河品牌沖刺百萬銷量,極氪、領克分別沖擊32萬和39萬輛;10款全新新能源產品將紛至沓來。
按這個銷量規模和業績,吉利汽車管理層是時候將市值管理提上日程;畢竟,銷量已經超過比亞迪的二分之一,但市值卻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內容參考素材源自上市公司公告和行業公開信息(相關公司和機構應有義務對其真實性負責);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風險大,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