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端下載

          logo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資訊詳情

          智駕變成“敏感詞”,誰的“好日子”到頭了?

          轟Party | 04-18

          16746

          因噎廢食終將餓殍滿地,野蠻生長必然要遭反噬。汽車行業智駕發展,正在經歷“生長痛”,如何平衡技術與安全之間的關系,是車企接下來要思考的新課題。半個月前,安徽高速上的那場碰撞起火事故帶走了三條鮮活人命,雖然大火已滅,但這場大火引發的后遺癥卻遠遠沒有結束。

          4月16日,工信部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就《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有關產品準入和軟件在線升級備案要求,聽取汽車生產企業落實情況及建議。從通知要求上看,這次工信部對智駕的“整改”態度很嚴肅。而網傳的一份會議紀要更是展露出了其中的部分細節。據說,本次會議參會公司包括了19家車企與華為,其中12家企業做了匯報。會上,裝備中心、汽車審查處多個機構提出了包括上車標準、宣傳限制、申請合規等多方面的要求。

          總而言之一句話,智駕的“自由時光”結束了。對此,有人認為這是在因噎廢食,阻礙智駕發展,也有人覺得這是對生命安全的重視。那么,工信部監管收緊,對行業來說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呢?而一旦執行下去,接下來行業競爭格局又是否會出現變化呢?

          智駕有了“安全閥”

          無規矩,不成方圓。工信部的通知為智駕安裝上了“安全閥”,意味著這一領域的蠻荒時代結束,從此智駕開始有了真正的邊界。簡單來說,這一次的通知主要涉及了三個方面:上車標準、宣傳限制、申請合規。至于這三個方面對行業有什么影響,我們可以這么來看。

          一方面,以前可以想怎么吹就怎么吹,現在不行了。比如車企愛夸大和虛假宣傳的問題,現在工信部直接從源頭“掐住”,智駕統一命名為“(組合)輔助駕駛”,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消費者誤解的詞匯。也就是說,像“自動”、“自主”、“智駕”、“高階智駕”這類詞,以后就要限制使用了,車企必須確保宣傳內容真實、準確。

          另一方面,以前我們總能聽到的OTA,以后也不能作為車企的“噱頭”了。以前OTA的版本更新頻次總被車企拿來證明自家智駕與時俱進做得好,即便功能不成熟,也能拿OTA升級來敷衍了事。千人團、萬人團的用戶內測模式也是車企們的常用手段。而現在,工信部的要求是,車企必須對組合駕駛輔助系統進行全面、充分的測試驗證,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滿足相關準入標準和法規要求。并且明令禁止輔助駕駛功能用“接管”,“接管”是“L3”的詞。雖然目前還不知道官方指定的名稱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會讓用戶誤解。

          此外,工信部還提出企業需要清晰界定其系統功能的邊界范圍,明確在不同駕駛場景和條件下系統能夠實現的功能和限制,并制定相應的安全響應措施,以保障駕駛安全。這意味著,車企想要當“甩手掌柜”肯定是不行了,把一臺帶有智駕功能的車交給用戶,車企必須標注清楚當前功能是使用范圍,比如不能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如果開啟功能,遇到需要駕駛員接管的情況,它會如何交接、會給多少反應時間等都需要明確告知。

          而其中提及的嚴格履行告知義務也要求了企業應向消費者如實告知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功能、性能、使用條件、限制以及潛在風險等信息,確保消費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做出購買決策。總之一句話,你哪里做的厲害可以告訴用戶,但是你哪里不行,也得告訴用戶。

          這樣的做法雖然看似嚴苛,但實際上也是對車企與用戶雙方的保護。否則,車企避重就輕,混淆視聽,消費者就會“被坑”,反之,如果不通知到位,用戶一句“我不知道”,就能讓車企的口碑付之一炬。

          這次,工信部選擇在上海車展之前給智駕潑了一盆冷水,也算是用心良苦。不出意外的話,很多車企都打算用智駕在這次車展上炫個技。而工信部這盆冷水一潑,估計大家心里也能有個底,在上海車展上應該能給消費者帶來一個更為正向的影響。

          某些車企“天塌了”

          當然,孫悟空被加上“緊箍咒”,有人歡喜有人愁。對于主打智駕的新能源車企來說,這一次的監管收緊,無疑會影響到整體的營銷效果。比如華為、小鵬、理想、蔚來等新勢力車企目前的核心賣點之一就是“智駕”,現在各種限制一出,這部分的亮點顯然要被弱化不少。不過,這部分車企的智駕水平大多已經進入了第一梯隊,即便文字和規范上變得更嚴格,它們應對起來大概率不會有什么大問題。畢竟,及格線提的再高,優等生總是不害怕的。

          而對于智駕技術不成熟,產品經常有Bug的車企來說,這一次的監管收緊影響可就太大了。原本還能通過OTA升級去修復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如果營銷做到位,用戶壓根不會知道實OTA的背后,是產品軟件和功能的缺陷。但現在加強了對OTA的限制,這部分靠OTA升級掩蓋缺陷的車企就傻眼了。不但新的未被驗證的功能不允許大面積投入使用,一些缺陷也會被徹底暴露在大家面前,直接拉開了車企之間技術水平的差距。

          不過,比較利好的一點是,如此執行下來,想在智駕上領先的車企就必須加快技術投入,通過拔高智駕水平去觸及新的標準。而以往在宣傳上混水摸魚的車企,將不再有混水摸魚的機會。簡單來說,讓好的車企走上去,讓差的車企退下來,這種結果,對用戶安全,對行業發展,無疑都是有利的。

          這是一場“成人禮”

          智能駕駛野蠻生長的問題逐漸顯露,但蚌病成珠,工信部監管收緊正在驅使行業走向成熟。可以說,這是智能駕駛的一場“成人禮”,經歷行業陣痛是必然的,但是,一旦得以規范,終將孕育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生態。正如清華大學車輛學院專家所說:"這場監管風暴實質是產業成熟必經之路,將促使企業從'技術炫技'轉向'安全筑基'。"乘聯會預測,新規實施后行業年研發投入將增加120億元,但事故率有望下降40%。

          學霸從不在意分數線的高低,“差等生”才盼著能渾水摸魚。雖然關于這次的智駕新規,網絡輿論褒貶不一,但很多主流企業對此都有著非常正向的反饋。在4月16日舉辦的鴻蒙智行新品發布會上,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首次公布了華為智駕的理念,傳遞了華為對安全能力的重視。鴻蒙智行還向用戶發出了安全出行倡議,其中就有“安全智駕:規范使用智駕領航輔助(NCA)功能”這一條。這次,某參會車企代表也認為“今天的合規成本,將是明天走向全球市場的通行證。”看得出來,其實主流車企對嚴苛的智駕標準并不排斥。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次的智駕監管收緊,也說明了行業競爭方向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工信部前不久還發布了“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新增了底部撞擊測試,要求熱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的安全標準。這一切動作都指向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車圈的未來競爭中,“安全”將是最關鍵的一環。

          總體來說,車圈的“天變了”,以前用智駕功能“炫技”的車企必須將安全問題擺在更重要的位置,未來在智駕技術、電池技術與高度安全之間全面發展的車企才能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如此來看,行業格局的轉變或許會成為必然。

          結語

          智駕野蠻生長的時代過去,取而代之的是這一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工信部這一次的重拳出擊,讓智駕發展經歷了一次洗禮,不管是從敬畏生命的角度,還是從行業發展上來看,這都是一件好事。即便這樣的“洗禮”會有一點痛,但讓智駕有邊界,讓技術向上卷,大浪淘沙之后,結果終究是值得的。

          水滴汽車公眾號
          掃碼關注,獲取更多汽車資訊
          水滴汽車
          掃碼下載水滴汽車APP

          熱門評論(0)

          加載更多

          熱門車系資訊

          更多 >

          D7 DMH

          12.58-14.58萬元

          雅閣

          17.98-25.98萬元

          奧迪 e-tron

          54.68-64.88萬元

          杰德

          12.99-18.38萬元

          思域

          11.99-16.99萬元

          1. 北京水滴交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水滴汽車 京ICP備17030485號-2 京公網備 110101020036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