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制造“小華為”
新銳汽車觀察 | 01-13
21835
去年有一段時間,廣汽和華為的中高管來回走動很頻繁,廣汽的中層一隊一隊去華為位于東莞松山湖的總部交流。
華為很客氣,說歡迎來交流,廣汽的人也很客氣,連聲說“是學習,學習”。
中國車企走到現在,轉型到了臨門一腳的時候,車企向科技公司轉型不是喊喊口號,而是真正在底層邏輯上改變。
廣汽內部在準備了大半年后,一場巨大的變革在去年11月的廣州車展前后啟動,對外稱“番禺行動”。今年1月13日,廣汽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及數字化變革項目正式拉開。
IPD流程出自華為,是華為最令人稱道的產品管理流程。汽車行業內已經有多家公司仿效華為,施行IPD流程,比如理想汽車。
李想對于向華為學習一點也不避諱,甚至大張旗鼓,要求高管都要研究華為,學習華為。
廣汽似乎比李想還徹底一點,除了想學華為壓箱底的流程,甚至要從文化、機制上全面學習華為,在內部造一個汽車界的“小華為”。
01.
11月30日廣汽和華為簽約,雙方將在傳祺、埃安和昊鉑之外,再造一個高端智能型能源車品牌。
很多人想不明白,廣汽的自主品牌序列已經很完整,高端品牌也已經有昊鉑,為什么還要再造一個品牌?
言外之意是昊鉑之外,新品牌找到差異化比較難。
但事實上,這可能只看到了問題的表面。現在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品牌多少和差異化的問題,而是車企在百年不遇的大變革中,面臨的本質問題到底是什么。
品牌的背后是企業,企業的背后是商業邏輯,商業邏輯的背后是體制、機制和文化。所以,車企和科技公司的區別,不是品牌和產品的問題,而是冰山下那套外人看不見的邏輯。
再造一個新品牌是結果,再往前推就是路徑,怎么來做才關鍵。因此,新品牌就不會在原有的體系內打造,而是會有一家新公司。
1月10日,廣汽宣布投資設立 GH 項目公司(暫定名,以登記注冊為準),注冊資本為 15 億元,并計劃以本項目公司為載體,與華為深度融合各自優勢。
可以看到,廣汽這一次痛下決心,要和華為進行一次徹底的合作,可能比華為和其他車企的合作更深入。
新公司將通過聯合定義和設計,在產品開發、營銷策略以及生態服務等多個領域展開全面合作,打造基于全新架構、技術領先的全新的汽車品牌。
廣汽團隊和華為團隊抽調精干力量,共同塑造新公司的價值和管理流程。換句話說,廣汽想要在自主體系之外,開辟一條華為式新路徑,建一個“小華為”。
在這一輪新能源智能化變革中,對于車企而言,說白了只有一個變革,就是將公司由傳統車企變成一家科技型企業,最難的其實是價值、理念和管理流程的改變。
變革的路徑有很多種,自我探索是一種,融合是另一種,關鍵在于變革的勇氣,以及和過去說再見的力度。
廣汽等中國車企相對于歐美日巨頭,更具有變革精神。這一點,拿合資車企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到明顯的差距。
02.
有人問,市場還缺不缺一家新車企和一個新高端品牌?
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如果想做一家一般的車企和一個沒有特色的品牌,很明顯,中國市場并不缺,甚至可以說已經過剩。
廣汽投資設立的GH 項目公司的特點在哪里?盡管目前廣汽公布的信息不多,但從搜集到的有限信息中,可以看到一些廣汽做GH項目的邏輯。
市場不缺車企和汽車品牌,但汽車行業缺一種公司,即真正的科技公司,用科技公司的理念、價值觀和邏輯來驅動的車企。
我們一直有一種觀念,科技公司意味著最先進、最創新、員工待遇最好、社會影響力巨大等標簽,社會上普遍對這類公司很推崇,但目前的汽車行業,這類公司屈指可數,不超過兩家,因此有巨大的空間。
也就說,市場缺的是一家站位很高的車企和一個有夢想、有高度的品牌。
單從產品看,中國汽車市場的高端車,特別是豪華品牌仍然保持了較高速的增長,2023年30萬以上的豪華車銷量增長了11.9%,其中30-40萬價格區間的豪華車,銷量增長了38.8%。
同時,中國豪華品牌正在快速地取代傳統的BBA等品牌,整個高端市場的替代潮才剛剛開始。市場層面存在巨大的機會。
另一個機會在于,智能化進入下半場,智駕正在成為消費者購車的決定因素。車企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科技公司的屬性將越來越明顯,越科技將走得越遠。
不久前,廣汽發布了“智行2027”計劃,計劃用三年時間以AI大模型、電子電氣架構和大數據平臺為基礎,實現產品體驗和出行場景領先。
在更廣闊的市場,未來全球汽車的競爭,絕對不是傳統意義上車企的競爭,而是超越車企,在更寬維度上的科技的較量,比如高端芯片、算力、無人飛行器、人形機器人等等。確立在汽車行業打造“小華為”的目標,可能就是廣汽做GH 項目的核心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