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純電的角色轉型 不成功便成仁
電車研習社 | 02-16
25022
2023年北京車展上,理想MEGA亮相,這款品牌的首款純電車型標志著這家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戰略重心正在發生歷史性地轉變,從專注增程式混動技術到全面布局純電賽道。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這款車型表現未能盡如人意,但翻看理想今年的新車目錄,純電車型仍被下重注。
理想,純電心不死
自2015年成立以來,理想憑借“家庭用戶”的精準定位和增程式技術路線,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開辟出獨特生存空間。核心產品理想ONE及后續L系列車型銷售持續火爆,多次成為30萬元以上新能源汽車銷量月冠軍,公司也成為新勢力車企中極少見的現金大牛。
新勢力初期,在普遍不被看好的環境下,理想是唯一一家只做增程的車企,在充電基礎設施尚未完善、電池成本高企的過渡階段,增程式方案既能享受新能源政策紅利,又可規避純電車型的續航短板。然而,隨著技術演進和市場環境變化,增程式務實的窗口正在收窄。
首先是政策導向的轉變,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開始對插電混動車型上牌進行限制,純電路線逐漸成為政策鼓勵的主要方向。
其次在于儲能技術的發展,900V高壓平臺、5C超充技術的突破,充電幾分鐘續航幾百公里正在成為可能。而以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為代表的高能量密度電池正在量產,也正在有效緩解續航焦慮。
最后則是市場結構的質變,特高壓充電網絡建設速度超出預期,快充樁和超充樁這些基礎設施的鋪設,也讓車樁比進一步下降,消費者對純電車型接受度也進一步上升。
這些變量,共同集成了理想純電轉型的底層邏輯。
理想做好準備了嗎?
理想汽車的純電化轉型并非倉促之舉,其技術儲備一直都和頭部新勢力一樣,具備全棧的體系化特征,而且在關鍵目標上并不“虛胖”。
電子電氣架構方面,自主研發的XCU中央域控制器實現算力集中。
動力系統方面,與寧德時代聯合開發的5C超充電池配合自研碳化硅電驅系統,達成充電12分鐘補能500公里。
智能駕駛領域,搭載雙英偉達Orin芯片的AD Max 3.0系統,已實現城市NOA功能的量產落地。
而在產品矩陣規劃方面,理想從來都刀法精準且有長期主義的眼光。MEGA車型切入60萬元級豪華MPV市場,后續規劃中的三款純電SUV則將覆蓋30-50萬元主流區間。“高舉高打”的產品策略,延續了理想的品牌調性。
理想能否就此高枕無憂?
在純電賽道的轉換中,理想面臨的難度其實并不小。
首先是品牌認知重塑,做了這么多年的增程,從“無里程焦慮”到“純電專家”的形象轉變需要市場教育成本。
其次是補能體系建設,雖然規劃2025年前建成3000個超充站,但相較同為頭部的特斯拉超充和蔚來的充換電站規模仍有顯著差距。
再者是成本控制壓力,純電不同于增程的現在的完備體系,800V高壓平臺帶來的供應鏈重構同樣很需要規模和現金去支撐。
而更為關鍵的底層邏輯在于場景的轉換,當超長的純電續航里程突破里程焦慮的臨界點,“智能化”成為競爭賽道,全域自研能力、生態構建速度和用戶運營深度的多維競爭,因此帶來的商業模式的轉化,也是理想要面臨的大考。
縱觀理想品牌沿革,其開創性的"可油可電+智能空間“產品理念,已經重新定義高端新能源車的價值標準,如今”三排座椅+車載冰箱+后排影院“配置已經將高端家用移動生活空間的概念具象化,從”交通工具“到”數字生活終端"的轉變就是一場范式革命,不信你看市面上誰不這樣搞?
業界普遍認為,2024-2025年將是高端純電市場的決戰窗口期,中國車組團拼智駕的決戰之年。理想汽車若能保持現有產品節奏和務實創新,依托L系列積累的用戶基盤,有望在繼續30萬元以上純電市場獲取不錯的份額。而若是延誤MEGA的節奏策略,失敗的教訓也會異常深刻。
版本之子理想純電,不成功便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