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集體發起新能源“反攻戰”,勝算幾何?
華山論劍 | 03-10
21736
過去一周多時間,日系車企以猛烈的新能源“炮火”,重回大眾視野。
3 月 7 日,長安馬自達 EZ-6 宣布在 2 萬元國家補貼基礎上再提供 2 萬元企業補貼,相當于官方降價,總計 4 萬元,至此長安馬自達 EZ-6 的的入門價來到了 9.98 萬起,同時,官方還推出了6年0息的政策方案。
3月6日,作為廣汽豐田和東風本田第二代新能源產品的“開山之作”,廣汽本田鉑智3X和東風本田S7分別在杭州和珠海上市。
3月3日,廣汽本田舉辦了廣汽本田P7技術體驗日,集中展示了包括本田純電專屬平臺——Architecture W架構、Honda Connect 4.0(本田智聯)系統,以及Honda Sensing 360+(本田智駕感知)系統等諸多技術成果。
3月1日,東風日產舉辦最“家”技術發布會,正式發布全棧自研的 “天演架構”,并公布了首款純電轎車N7的產品細節,后者將于4月正式開啟預售。
至此,兩田一產都向外界展示出了其各自為迎戰電動化變革浪潮所做的努力。
從鉑智3X到東風本田S7,從廣汽本田P7到東風日產N7,這些車型代表了日系車企選擇的新能源轉型的路徑和方向——有的車企是為生存而戰,有的車企是為市場份額而戰,有的車企則是為夢想和使命而戰,還有些車企正在等待時機,給出對自主新能源品牌最有力的“反擊”。
1、目標最明確的廣汽豐田
APP被擠崩、上市不到1個小時訂單破萬,說廣汽豐田鉑智3X是目前市場反響最成功的一臺合資純電車型,相信沒有人會表示反對。
從定價方面來看,鉑智3X推出3種續航版本共7款車型,售價區間10.98萬-15.98萬元,其中,搭載Momenta 5.0高階智駕系統的兩個版本售價分別是14.98萬和15.98萬,疊加1萬元的補貼優惠后,高階智駕版車型頂配的價格下探到了15萬以內。
鉑智3X也成為了整個行業中,唯一一款在15萬以下配備激光雷達和一段式端到端智駕能力的車型。
從產品策劃來看,鉑智3X完全基于中國用戶需求,一開始定位就是“豐田新勢力”,目標是憑借這款車型,徹底消除大眾心目中對廣汽豐田智能化表現的刻板印象。
發布會上,廣汽豐田副總經理彭寶林那句“頭部智能車有的,鉑智3X全都有”,鏗鏘有力地讓所有人感受到了廣汽豐田擁抱智能化的誠意。
在鉑智3X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配備英偉達DRIVE AGX Orin X芯片,算力達到254TOPS,并擁有27個傳感器矩陣的Momenta 5.0高階智駕系統。
不久之前,我們曾在泉州試駕了這套高階智駕系統,智能泊車、城市NOA的表現雖然還沒到零接管的程度,識別的精準度和博弈的靈活度已經可以躋身第一梯隊的行列。
除了高階智駕,鉑智3X還搭載了8.88英寸全液晶儀表+14.6英寸懸浮式中控屏的組合、以及豐田最新的車機系統、高通驍龍8155芯片,智能在線導航、智能場景、手機APP遠程控制等功能,提供不遜色于同級別自主新能源車型的智能化配置。
基于如此豐富的配置和公道的價格,很多網友評論“廣汽豐田這是終于開竅了”。
而實際上,開竅的不僅是產品思路,還有渠道部署。
據廣汽豐田市場營銷部部長張彬透露:“廣汽豐田之前渠道沒系統地干過新能源,這次像個新公司一樣重新來布局一遍。”
比如,根據用戶體驗重新設定下定流程、按照電車的特性重新梳理了銷售話術;比如目前各個門店的銷售主管都是由廠家直接招聘、培訓,想要經過廠家考核才能成功上崗,其中很多是從新勢力企業里挖來的;再比如,客戶運營也按照新能源模式,全部導入到私域培育......
從產品策劃到定價,再到渠道和服務的重建,可以看出,廣汽豐田誓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撕開一道口子的決心。
從目前的反饋來看,廣汽豐田的確做到了,當然,戰爭還未結束,雖然鉑智3X的產品力和性價比在目前的緊湊型純電SUV市場占據了優勢,但接下來以比亞迪為首的自主品牌必然也會予以更猛烈的回應。
2、本心最堅定的本田
經過一天的發酵,對于東風本田S7定價的討論已經遠遠蓋過了對這臺車型的關注。
“貴”成為了很多人對東風本田S7的主要印象。但為什么貴,似乎沒有人關注。
其實了解本田的人就會知道,他們對于品質和產品的要求是根植于品牌基因里的,在很多企業為了新車盡快量產上市,用盡一切辦法縮短研發測試周期,而東風本田為了打造新能源時代最高品質的電動車,依舊堅持初心。
僅僅是研發測試,東風本田就花了四年,包括150萬公里測試里程、超5300項整車級別測試以及59臺整車118次碰撞試驗、48臺白車身碰撞檢驗。
發布會一開始,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助理、營銷領域負責人龔熙表示:“20年前的CR-V現在還在馬路上飛馳,相信20年后的東風HondaS7也會繼續飛馳!”后來,他們直接把一臺半解剖的S7開上了舞臺,并表示對車輛安全非常有信心,并邀請友商、媒體拆車對比。
除了安全,還有操控。
為了打造電動時代極致的性能、頂級的操控和越級的安全品質,東風本田為S7打造了本田云馳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采用前后平衡的50:50車身配重比和雙叉臂懸架(前雙叉臂,后五連桿),大尺寸的塔頂橫向穩定桿,并設定車輛為更加強調運動的偏后驅平臺,這也是繼傳奇車型S2000以后本田首次單獨開發50:50的后驅平臺。
“別人在堆車內軟裝,我們在死磕底盤駕控的初心。”龔熙說。
此外,東風本田S7還有豪車同款博世高級別轉向機,聯合電子的電機、寧德時代的電池、松下的電子后視鏡、 Bose的音箱......絕大多數供應商都國際一線。
從開發驗證,到采購供應商,甚至就連制造,東風本田都專門花30多億打造了新一代新能源工廠,這種精益求精的產品態度,導致成本高居不下,最終也成為了東風本田S7定價降不下來的原因。
最近,東風本田也在舉辦S7的試駕活動,許多媒體反饋“貴是真的貴,好也是真的好。”
或許會有人問,換國內的供應商,價格會不會更便宜?
或許,這就是東風本田的態度,與其湊合拼錯一臺差不多的車,他們寧愿花心思造一臺能代表品牌格調的好車。
只是,市場對于這種堅持本心的做法會買賬嗎,可能需要時間的驗證。
3、期待值最高的東風日產
上半年的合資純電車,最值得期待的就是東風日產N7,相信這是看了東風日產“最家”發布會的人共同的感觸。
這是一場讓人印象深刻的發布會,東風日產一共展示30多項技術成果,涵蓋新能源整車架構、三電系統、底盤、智能化、座椅等各個領域。
其中,東風日產自研的天演架構,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2700-3150mm的軸距拓展,兼容純電/插混/增程全動力類型,同時在車身扭轉剛度最高可達50000N·m/deg。
發布會現場介紹車身扭轉剛性時,東風日產還專門拿小米、保時捷、奧迪做對比,沒有“遙遙領先”,東風日產高管用誠摯的語言表達了對前人的致敬,彰顯出了東風日產作為頭部合資車企的格局。
尊重對手,也是尊重自己,從東風日產在發布會Cue小米,可以看出其對自主新新能源品牌的重視。
而這份重視,也直接反饋到了技術和產品上。現場,東風日產將宣布與國內最領先的智駕供應商Momenta聯合研發一段式端到端高階智駕,并在大屏上把Momenta做了重點標注。
東風日產高管表示,這次智駕在開發過程中將智駕功能與底盤全面融合,在需要超車、減速、變道等操作時,智能底盤可以提前作動,提前調整至最佳狀態,減少車身晃動。
言下之意,東風日產與Momenta的合作,并不是拿來主義,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聯合開發,而這套系統,將在東風日產N7上搭載。
而除了與Momenta合作開發的高階智駕,東風日產N7的智能座艙還將搭載8295芯片、使用了科大訊飛的星火大模型,并接入Deepseek和豆包,帶來比肩新勢力的智能化體驗。
此外,包括天演架構、AI零壓云毯座椅、智能防暈車技術等都將適配在東風日產N7上。
在會后采訪上,東風日產新能源總經理王騫則透露:“東風日產N7將是20萬以內、4米9以上,最適合家用的純電轎車”。
既有自研的架構、底盤,又有中國企業加持的智能化配置,還有20萬以內的定價,都給這臺B級純電轎車增加了期待值。
而東風日產N7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東風日產對電動轉型的態度,就是在堅持自研的同時,與國內優秀企業合作,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據介紹,東風日產2026年底前將持續投入100億元人民幣,專注于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同時研發團隊規模也將擴增至4000人。
合資車企既要堅持所長,也要學會開放共贏,這將是最具競爭力、也最容易被市場認可的轉型路線。
結語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4年間,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從60%下降至32%。
在自主品牌向上、新能源、智能化轉型等多重刺激下,合資車企的經營環境越來越惡劣,第一代電動車市場受挫的日系車企更是如履薄冰。
曾經憑借軒逸、CR-V、漢蘭達在各大細分市場屠榜的日系車企,能否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捍衛榮光?經過這輪產品攻勢,將見分曉。
記住,這不僅是單一產品的競爭,背后體現的是企業的轉型思路和企業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