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百萬雷克薩斯海關查扣,四年退一賠三案敲行業警鐘
汽車網評 | 03-14
20972
一輛價值百萬的雷克薩斯因手續問題被海關查扣,車主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發起維權,最終獲賠475.5萬元。該案例不僅揭示平行進口車交易中潛在的法律風險,更凸顯消費者主動運用法律武器的重要性。當商品存在質量或權屬瑕疵時,退一賠三條款為消費者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核心在于推動市場交易的規范性與透明化。
百萬豪車陷關單迷局
2016年8月,一位消費者通過朋友在天津某平行進口車商處購入一輛中東版雷克薩斯LX570,總價158.5萬元。購車時,銷售方承諾車輛手續齊全且合法,消費者基于信任完成交易。然而,在辦理上牌手續時,車管所核查發現該車的進口證明編號與申報信息不符,后經海關部門一系列調查認定車輛來源非法,最終予以沒收。
消費者隨即提起訴訟維權,主張銷售方存在欺詐行為,要求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退一賠三”。一審認為“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銷售方明知或應知報關手續異常”,僅判決車商退還購車款158.5萬元,未支持三倍賠償請求。
消費者不服判決提起上訴,經審議相關部門認為:“根據雙方簽訂的《訂車合同》,銷售方負有提供真實手續以確保車輛正常上牌的法定義務。作為專業汽車貿易公司,理應知曉報關手續合法性的重要性,卻隱瞞車輛未取得合法入境手續的事實,直接導致消費者無法上牌且車輛被沒收,已構成消費欺詐”。
終審相關部門采納了這一觀點,明確指出:“銷售方隱瞞車輛手續瑕疵的行為,使消費者陷入錯誤認知并完成交易,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欺詐’的構成要件”。2020年5月,終審判定銷售方需退還158.5萬元購車款,并額外支付三倍賠償金475.5萬元。從簽約購車到終審判決,這場維權拉鋸戰歷時四年,最終以消費者勝訴告終。
平行進口風險拆解與破局
雷克薩斯車主的維權案,將平行進口車交易中的隱患暴露于公眾視野。這類車輛雖以價格優勢吸引消費者,但其特殊性決定了購買過程需直面雙重風險:政策合規性風險與商家操作風險。
一方面,平行進口車需嚴格符合國六排放標準、3C認證、環保信息公開等準入要求,同時必須具備《貨物進口證明書》《隨車檢驗單》《車輛一致性證書》等完整文件。若商家在報關、改裝環節存在疏漏(如篡改車輛配置、環保信息未公示),消費者可能面臨“車輛無法上牌”甚至”被海關罰沒”的后果。
另一方面,部分車商利用信息不對稱,故意隱瞞車輛手續瑕疵或來源問題。例如本案中的銷售方,明知車輛未取得合法入境手續,仍以“手續齊全”承諾誘導交易,最終導致消費者蒙受重大損失。
對于消費者而言,規避風險需從事前預防與事后救濟兩個維度構建防御體系。選購前,應主動了解平行進口車準入政策,優先選擇已完成環保公開且具備合規改裝記錄的車型;交易時,要求商家出示全套進口文件原件,核對車輛識別代碼(VIN)、發動機號與海關申報信息的一致性,必要時可委托第三方機構驗證文件真偽。
此外,證據的系統化留存至關重要:購車合同需明確“手續合法”“包上牌”等條款,商家口頭承諾應通過聊天記錄、宣傳材料固定為書面證據,車輛被海關或車管所拒審時需第一時間獲取官方書面證明。
一旦權益受損,消費者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主張“退一賠三”,或援引《民法典》合同編追究商家違約責任。本案終審勝訴的關鍵,在于消費者完整提供了合同約定、問題車輛證明、銷售方隱瞞事實的證據鏈,而相關部門亦明確指出:“專業車商對車輛合規性負有更高審查義務,不得以‘不知情’為由推卸責任”。
值得關注的是,司法判決正倒逼行業走向規范化。監管部門已逐步推行進口車數據聯網核查,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一車一檔”溯源;行業協會亦開始建立黑名單制度,對違規企業實施聯合懲戒。對于消費者而言,唯有提升法律意識、善用技術工具破除信息壁壘,方能在平行進口車市場的利益博弈中守住底線。
汽車網評:歷時四年的雷克薩斯維權案,以消費者獲賠475萬元劃下句點,其意義遠超個案本身。它揭示平行進口車交易中“手續合規”這一生死線,更確立專業銷售方的審查義務邊界——隱瞞瑕疵即構成欺詐。對消費者而言,強化文件核驗、固化證據鏈條是抵御風險的核心;于行業,唯有依托數據溯源技術與剛性監管,才能終結灰色地帶。此案印證:市場秩序的進化,始于每個個體對法定權利的清醒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