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八個世界之最:從50億+集團CEO到深度體驗中國第1人(三)
1號紀實 | 03-20
21887
作者 | 陳 全
責編 | 陳尚平
出品 | 1號紀實
【編者按】
人生大體可歸納為“30歲前為父母望子成龍而活、成家后為孩子成長成才而活、退休了則為自己健康開心而活”三部曲。
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都會面臨三大終極哲學問題: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到哪里去?這引發了對人生意義的根本思考,超越了以財富或地位來定義人生成敗的通俗定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探索人生的意義,既需要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也需要問心無愧的工作實踐,更需要有足夠的游學。在旅行中去滋養心靈、完善靈魂與世界的交互感應、拓展思考角度、提升思維的深度和高度,從而真正體驗到世界因我而不同,形成自己獨特的人生意義。
本專欄作者陳全,曾任央企和民企汽車廠家高管、成都三和企業集團(中國汽車文化引領者和西部標桿經銷商)CEO,中國汽車界知名職業經理人,他規劃用15年深度體驗中國34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倡議并踐行“深度體驗中國345城”第一人。
經《1號紀實》創始人陳尚平先生提議,1號紀實每月將在10家媒體刊發一篇游記以饗讀者,希望有志于此者早做規劃,工作時好好努力,退出職場了就換個賽道去追尋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體驗和意義。
第二篇游記介紹了四個成都的“世界之最",受到不少讀者肯定,那么另外四個“世界之最"是什么呢?本篇游記將帶大家逐一體驗。
⑤世界最大的熊貓棲息地
我國獨有的珍稀動物大熊貓,如今主要棲息在四川、陜西和甘肅秦嶺等高山地帶。由于繁殖率較低,全球大熊貓總量僅在兩千五百只左右,其中人工圈養的有六百多只,而四川的大熊貓數量占比約80%,是大熊貓最為青睞的聚集地,成都更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熊貓棲息地,這也充分體現了成都確實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寶地。
大熊貓作為我們的國寶,在全球廣受歡迎。在建國初期大熊貓就作為友好使者“出使”多個國家,為我國打破外交封鎖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蘇聯、朝鮮、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西班牙及墨西哥等9個國家,先后獲贈過中國的23只熊貓。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獲贈熊貓,更是將“熊貓外交”推向了高峰。中國1984年后不再對外贈送大熊貓,而是通過租借或合作繁殖研究等方式開展國際交流,大熊貓依然在“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的理念中發揮著獨特作用。
圖片來源:川觀新聞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多年前的8月,我們曾去過雅安碧峰峽大熊貓基地,有幸近距離看到剛剛出生的大熊貓寶寶。讓我感到很驚奇的是,成年大熊貓體型那么大,剛出生的時候卻小得可憐,模樣一點不像媽媽,平均體重也只有100克左右,大約為媽媽體重的1‰,而人類嬰母比是5%,就連碩大的虎鯨都有2%。大熊貓寶寶體重最小記錄是成都大熊貓基地2019年誕生了一對雙胞胎姐妹,較小的妹妹才42.8克,見下圖。如果沒有人類的精心呵護,這么小的體重在野外是難以生存的。
3月初我專程前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體驗,這里規模宏大,目前共有260多只大熊貓,而且還有頂流網紅“花花”,所以人氣很旺。
尤其是“花花”所在的6號別墅,熱鬧非凡。
游客有上下午兩次機會可以看到“花花”。上午游客很多,排隊長度可達幾十米,需要苦等一兩個小時才能見“花花”三分鐘,但現場的游客們依舊興高采烈。我們選擇下午兩點左右去排隊,這個時間人相對較少,只等了半個多小時就見到“花花”了。也難怪“花花”受寵,太可愛了,既長在了人類的萌點上,又很有表演天賦,它沿著溝渠邊慢悠悠地走著,走累了就淡定地對著游客坐下來,任由游客們用長槍短炮拍照、直播,尖叫歡呼。偶爾還會和游客互動一下。可惜當時“花花”的飼養員譚爺爺沒在現場,想要拍到“譚棉花”組合確實不太容易。
隨后,我們觀賞了在基地里嬉戲的大熊貓寶寶。據維持現場秩序的保安大爺介紹,出鏡的兩只可愛的大熊貓寶寶大約七個月大,它們要和媽媽一起生活到一歲半左右才會獨立生活。為了避免近親繁殖,每年的交配季節(3-5月),會安排跨省基地的大熊貓見面相親。大熊貓的年齡乘以3大約相當于人類年齡,所以20歲以上的大熊貓基本上就“退休”了,25歲以上的大熊貓更是十分少見。
我問大爺是否喜歡在這里工作,他笑著說,天天看著可愛的大熊貓,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雖然工資不算高,但生活夠用,心里特別安逸。這就是成都人特有的樂觀開朗,他們的幸福指數很高,因為所求不多,焦慮也就少,只愿開開心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
很多人常常把大熊貓寶寶叫做小熊貓,其實小熊貓是另一個熊貓品種的名稱。小熊貓體型比大熊貓要小很多,外觀更接近于貓,而且比大熊貓要膽小怕人,喜歡躲在樹叢里,一般不太愿意與游客互動,拍到他們的近照還不太容易。見下圖。
基地里竹林眾多,非常繁茂,春季新鮮竹筍眾多。午餐時,我們在基地餐廳特意點了一盤清炒竹筍,不過這里的價格比外面略高,味道也較為普通,如果不是特別想品嘗竹筍,不建議在基地內就餐。
稍作休息后,我們參觀了熊貓文化博物館。館內模擬了大熊貓的生活場景,還運用了不少光影動漫設計,生動有趣,值得一看。我們在這里花了兩個多小時,深入了解了大熊貓的前世今生,這一天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留一個問題給大家自行了解,大熊貓和泰迪狗哪個的智商更高?
⑥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除了聞名遐邇的大熊貓,成都還有著世界現存最古老(距今2281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是成都的下屬縣級市,距離市中心的天府廣場約58km,開車大約一個小時就能到達。這里古稱灌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城,號稱“天府源頭第一鎮”。如今我們看到的古城,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按照川西明清風格重建的,既保留了古樸的韻味,又融入了現代的生機。我們冒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在岷江支流邊的灌縣古城中漫步,仿佛穿越時空,聆聽著歷史的回響。
古城里的各色美食非常豐富,我們在一家始于1980年的老字號品嘗了成都特色的臭豆腐,制作中側重調料的豐富和澆汁的浸泡,與知名度較高的長沙臭豆腐口味不太一樣。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戰國時期的李冰父子領銜建成,我認為它最令人敬仰之處,不僅在于存續年代久遠,更在于其在吸取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實現了治水工程的突破性創新。比如“改堵為疏、統籌治理和利用”的理念創新,以及建設和維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藝創新。經過后世的不斷完善,這個宏大的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讓我聯想到近年熱議的“自主創新破除卡脖子”話題。創新,是指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并能獲得一定價值的行為。創造新事物屬于原創,在當前美國“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大力鼓勵原創,這是勢在必行的。然而,由于原創的投入和風險都非常大,所以絕大多數的產品或服務選擇在吸收借鑒基礎上開展改進型創新。也有一些創新課題,因其系統龐大,既有改進又有原創,例如中國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領域能夠實現世界領先,便是如此。
我們正在實施的“15年345城”游學項目,同樣是一個系統龐大的工程,需要在借古鑒今和共創共享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獨到的內容、形式和模式,才能為更多人帶來思考和價值。
登上泰堰樓,可以俯瞰都江堰工程的全景,整個工程就像一張伸開五指又共為一體的巨掌,壯觀而美麗。
岷江水經金剛堤的魚嘴分流,外江用于泄洪,內江用于灌溉。站在南橋上,能近距離看到內江水洶涌奔騰而來,那蘊含的巨大力量,讓人的心臟都受到強烈沖擊。
這里介紹一件趣事:任正非曾多次游覽都江堰,他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深淘灘,低作堰”治堰準則是都江堰長生不衰的主要“訣竅”。為此2009年華為專門刊發《深淘灘,低作堰》的任總講話,以鞏固華為的生存之本。這件事既體現了中國古老智慧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任老卓越的洞察思考。他總能從自然科學的規律,運用到社會科學中來。這種善于“知行合一”的哲學思維,非常值得學習借鑒。近日引發熱議的華為鐵腕處理外包招聘舞弊事件,也是“深挖灘”的一個組成部分,說明“深挖灘、低作堰”的大原則在華為得到很好的踐行。
以上兩個成都的“世界之最”廣為人知,下面的兩個則知之者不多。
⑦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綠道系統——天府綠道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來到成都,就被這座城市的干凈整潔所吸引。成都在總書記視察后,2018年正式確定了“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定位,天府綠道成為承載這一全新定位的重要載體。截至去年底天府綠道已建成的總里程超過了8000km,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綠道系統。
天府綠道系統建設初期,曾有人擔心這是否只是一個面子工程。但從我近幾年的多次親身體驗來看,綠道已經成為廣大成都人民免費享受健康美麗生活的好去處。這里無需花錢,也沒有技術門檻,真正體現了“全民健身”和“共享發展成果”的積極導向,極具價值。
其中,最為知名的是2022年初貫通的環城生態綠道,它沿著成都繞城高速公路而建,也稱繞城綠道,周長達到100km。我多次前往體驗,在這里,既能看到眾多騎行愛好者帶著專業設備,組成10人左右的小團隊呼嘯暢行(雖然限速15公里/小時,但這些騎手的時速最少三四十,我還是呼吁大家在追求速度體驗的同時,更要注重安全),也有像我們這樣的業余騎手,租著山地車或共享單車來感受騎行的樂趣,還有不少人帶著孩子、牽著寵物在這里悠閑地散步。
最能體現建設者匠心的是,繞城綠道沿線建有78個各具特色的景觀橋梁,串聯起桂溪生態公園、青龍湖公園、錦城湖、三圣鄉等生態公園,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的打卡者前來散步拍照。我對其中最長(1502米)的銀杏橋印象尤為深刻,它以成都市樹銀杏命名,色彩斑斕,十分漂亮。
繞城綠道的平路約60km,上坡路總計約20km,下坡路總計約20km。下坡時自然輕松舒暢,但有些上坡路段比較長,一口氣騎上去還是比較費勁,尤其是膝蓋會比較難受。我們就選擇部分路段下車推行,順便欣賞沿途美麗的風景。為了領略不同的風景,2月10日我們從青龍湖公園向北騎行了45km左右,2月17日又向南騎行了約25km。
除了繞城綠道,離市區不遠的錦城湖綠道也備受歡迎。這里湖面波光粼粼,綠植郁郁蔥蔥,鬧中取靜。我多次和家人來此散步(可惜不能帶寵物)。近幾年,公園里經常舉辦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2019年我還在這里舉辦過客戶春季歡樂跑活動。
成都還有許多知名的綠道,如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親近大自然的LOHAS綠道(約8km)、串聯起魯家灘生態濕地公園、壽安植物編藝公園和林村等景點的溫江北林綠道(約5km)、擁有網紅景點“成都之眼”360°丹景臺的龍泉山森林公園綠道等等,它們各具特色,去過的同事和朋友都給予了很不錯的評價。
⑧世界上最早發現并使用天然氣的地方——火井鎮
成都的最后一個“世界之最”是下屬邛崍市的火井鎮,它是世界上公認最早發現并使用天然氣的地方,比國外早了1600多年。這是一個曾經赫赫有名,如今卻少有人問津的千年古鎮。
據考證,早在東漢末年,人們就在邛崍市開鑿了第一口天然氣井。最初,氣流不穩定,難以充分利用。諸葛亮親自前往察看,并指導人們進一步開鑿、深探和導流(用竹子去節軟接),火井才得以旺盛起來,開始用于替代柴火煮鹽。天然氣與井鹽業的發展,讓火井鎮曾經長期繁榮,成為茶馬古道的一個主要節點,直到明代后才逐漸衰落。
在那個久遠的年代,能取得開發和利用天然氣的巨大成果,既得益于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們敢于嘗試的冒險精神,也離不開“智者代表人物”諸葛亮的及時賦能。于是,3月初我們專程驅車120km,前往這座千年古鎮,探尋它的風土人情。
如今的火井古鎮,因少有人問津,得以相對完整地保留了最原始的模樣。我們首先參觀了老街,老街順河而建,有些破敗,散發著一種滄桑的歷史感,很難想象一千多年前這里曾是繁華的縣城。
火井鎮有一個專門為古井修建的小廣場(從碑刻上可以看到,該廣場建設屬于“民資官助”),在漢代古火井紀念塔旁邊,便是那口有著千年歷史的古井。廣場上幾乎空無一人,莊嚴肅穆的“諸葛亮視察火井紀念碑”矗立在坡上,靜靜地俯瞰著慕名而來的我們。諸葛亮是我敬仰的人物,我讓洪姐安撫好兩只小狗,避免他們驚擾了古人,你們看下圖,連一向很喧鬧的朱尼爾也很配合地保持著紳士風度哦。墻上的竹刻無聲地講述著這里的滄桑變遷,我駐足良久,仔細閱讀,感受著歷史的厚重。
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還曾在歷史上留下一個神奇的故事。在唐朝,當地一個叫黃崇嘏(公元883 - 924年)的姑娘,女扮男裝成功考取狀元,成為中華第一個女狀元。可惜的是,在她為國分憂、為民做主的時候,因為宰相希望把女兒嫁給她,而不得不借為父守喪的借口回鄉隱居,最終壯志未酬、郁郁而終。為了緬懷這位杰出的女性,當地人民將她曾經隱居的“銅鼓山”更名為“崇嘏山”,并在此處建立了“崇嘏塔”“崇嘏墓”以及“狀元橋”,以此紀念這位才貌雙全的女狀元。
看著如今安逸卻略顯破敗的火井鎮,我感到十分遺憾:如此優秀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如何才能再次重現輝煌呢?回來后,我思考了許久,覺得自己應該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我主動聯系了一位認識的全國人大代表,當時她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我向她簡要介紹了相關情況,得到了她的關注,相信后續會有所推動。我衷心祝福,這個曾經彪炳史冊的千年古鎮,在未來能夠抓住新機遇,煥發出新的生機。
最后,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也歡迎在留言區反饋:
你認為火井鎮可以再現輝煌嗎?有哪些可行措施和建議呢?
后記:
寫完這篇游記,我們即將暫別成都,開啟一段歷時四個月、行程三千多公里的自駕游,陸續前往漢中、西安、十堰、襄陽、武漢、南昌、長沙、張家界、重慶等九個城市,敬請大家持續關注。
近期的游學和與大家的交流,印證了我們做這件事的意義:人生的終極修煉場不在勝者為王的商場,而在鮮活的生活現場。
站在龍泉山的“城市之眼”俯瞰成都平原,我理解了張謇"實業報國、教育興邦"的真諦——企業精神與文明傳承相輔相成。這八個成都的 "世界之最",本質上都是把“天、地、人”三要素通過創新重組為可持續方案的超級工程。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正是開啟"15年深度體驗345城"的突破口:用商業思維解碼文明基因,以文明智慧賦能商業邏輯,實現兩者的同頻共振。
游學的下一站漢中,有著曾改變中國地緣格局的戰略通道。帶著西昌和成都游學的啟示,期待在后續行程中,看到不同的景,遇見不同的人,塑造更好的自己,也為更多人創造出新價值、新力量。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1號紀實,及時收看《深度體驗中國345城第1人系列報道4》。歡迎分享朋友圈和社群。媒體轉載、商業合作請聯系1號紀實編輯部。
作者簡介
陳全,湖北武漢人,中共黨員,武漢大學碩士畢業。曾任央企和民企汽車廠家高管、成都三和企業集團(中國汽車文化引領者和西部標桿經銷商)CEO,中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會副會長,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特聘專家,現任四川省汽車貿易商會名譽會長,是中國汽車界知名職業經理人。倡議并踐行“深度體驗中國345城”第一人。
研究牛人,書寫牛人,成就行業第1人。專訪人物數量2000+如果你或身邊朋友,有好看的創業人物故事,歡迎聯絡我們。壹號傳媒旗下有紀實、汽車、娛樂等矩陣,入駐媒體平臺100+,作品閱讀量超過8億人次。商業人物專訪; 自傳、企業傳撰寫; 企業公關、新聞稿撰寫;公眾號、自媒體賬號代運營;紀實特稿、新媒體線上線下教學;情感咨詢、法律咨詢等。歡迎投稿、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