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血虧80億歐元,到年入562億!這家百年車企憑什么絕境翻盤?
電動車公社 | 04-10
17373
隨著對等關稅靴子落地,全球汽車產業再次淪為犧牲品。
愚人節過后的頭一天,天窗供應商Webasto(偉巴斯特)就宣布,將于2025年在德國裁撤約650個職位,相當于每6個人中就有1人被動離職;
這也就意味著,本就陷入窘境的歐洲汽車工業,又雙叒叕將掀起新一輪的裁員大潮。
事實上自今年年初,無論是保時捷、奧迪、奔馳、阿斯頓·馬丁這些全球車企,還是西門子、博世、大陸、意法半導體這些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均已陸續宣布裁員。
3月份的《世界知識》雜志,更是直接將“德國工業衰落了嗎”設為了封面主題。
但這不是最恐怖的:剛剛過去的2024,才是真正的裁員大年!
在這一年里,備受矚目的大眾汽車歷經三個月的談判,裁員近3.5萬人;佛瑞亞、舍弗勒、采埃孚等零部件巨頭持續跟進,歐洲超過10萬人被裁員浪潮席卷。
但其實早在5年前,這場席卷歐洲汽車工業乃至歐洲制造業危機的風波,就已經被人預知:
深陷其中的,正是血統純正的法國汽車工業明珠,是延續一百二十多年的全球汽車巨頭——雷諾。
01. 變革?存亡!
2019年的最后一天,一個身材矮小的男人藏身樂器盒中越獄,差點掀起日、法、黎巴嫩三國戰爭。
這位前“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掌門人、“日產救世主”卡洛斯·戈恩,卻因財務造假、逃稅等問題被日產起訴,直接掀起了令汽車行業動蕩的巨型風暴。
想進一步了解的小伙伴,戳這篇:《電影都不敢這么拍!別讓戈恩跑了!從日本國民老公到階下囚的20年》
或許是因為這位領頭人不再得勢,雷諾日產聯盟也隨之崩盤。失去日產這個利潤奶牛的雷諾,面臨的已經不止是質疑、看衰,而是外界徹徹底底的拋棄。
2020年全年,市場給了雷諾一記80億歐元虧空的重錘。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雷諾開啟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救亡圖存之戰。
有意思的是,在這場生死戰中,雷諾還邀請了法國一家電視臺進行為期數年的全程跟拍,還把過程制成了紀錄片。
成,是雷諾重返巔峰的歷史記憶。
敗,則是雷諾鐫于歐洲汽車工業史的墓志銘。
這也讓我們得以看到,任何一家企業,哪怕它已經歷經百年,也無法保證基業長青。如果不做些什么,沉溺于歷史的洪流中,已成必然。
哪怕對于雷諾這樣的百年車企來說,早已是如同環法自行車賽一樣的國家文化地標;哪怕雷諾4L、Espace、Clio這些車型開拓過一整個黃金汽車年代,也無濟于事。
2020年7月1日,就在80億歐元塌天窟窿戳破的第二天,盧卡·德·梅奧正式掛帥,就職雷諾聯盟主席、CEO。
所有人都認為,在這個時間點上“49年入國軍”,他一定是瘋了。
盡管盧卡曾經用菲亞特500挽菲亞特于危難,也曾帶領西雅特品牌重現輝煌……但依舊沒人相信,這個干練的小老頭可以挽大廈之將傾。
而急需一位力挽狂瀾的領導者的雷諾,此時無暇猶豫、也別無選擇。
正如那句話所說,“雷諾正處于歐洲汽車工業歷史的轉折點。”
盧卡在就職演講上,就直接指出了歐洲工業亟需轉型的未來。如果做不到,無論是雷諾還是整個歐洲汽車工業,等待他們的,就只剩下死亡。
那么,這位新官到底如何,才能力挽狂瀾?
盧卡在歷經一個多月的整理調研后,開出了他長達20頁的“病例備忘錄”,以及一副新的藥方:雷諾革新計劃。
Resurrection(復興)、Renovation(創新)、Revolution(變革)。這三個R預示著雷諾要徹底擺脫戈恩時代的陰影,要從追求銷量,轉航到追求價值的新賽道。
而這一切,要從回到法國本土生產研發開始,從造一款足夠好的爆款車開始。
這對于貴為百年車企的雷諾來說何其容易,卻又談何容易。
02. 好車怎么造?
在法國密林深處,有一條長達60km的測試賽道,被嚴密的安保防衛著。
這里,幾乎能夠模擬全球大部分的道路狀況;
這里,也曾經誕生過雷諾旗下幾乎所有的新車。
2023年7月,盧卡手握方向盤,以超過130km/h的速度穿越賽道,感受著轉向、懸架、車身……的每一處細節。
作為一個從童年時期就熱愛汽車的發燒友,盧卡本身就有著對汽車細致入微的觀察。
當他以產品經理和工程師的雙重身份出現時,更稱得上是吹毛求疵。
他會通過反復開關車門,調整不同的關門力度去評估、去傾聽最細小的雜音,更會坐到車內,對車頂的紋理和方向盤的握姿,給出法國人對質感與美的要求。
在他眼中,雷諾的“秘密武器”就是雷諾5。
這款在雷諾歷史上曾立下赫赫戰功的經典車型,眾望所歸、萬眾期待、讓雷諾重返巔峰……這些詞語甚至都不足以形容,因為它還承載著法國汽車文化標桿的重任。
時間拉回到2020年7月。
盧卡就任CEO的第一件事,就闖進了布滿黏土和油泥模型的雷諾設計中心。
在那里,藏著雷諾多年來設計的多款概念車型和量產車型。
而設計師們,將一款從前未曾被高層采納的模型放到了盧卡可以看到的角落之中。
當這款車型出現在眼簾時,心跳加速的盧卡發出一聲贊嘆:
“這正是我們需要的破局之作!”
對這臺新車來說,繼承經典車的衣缽、重溫曾經的輝煌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其實是要重塑雷諾對外的品牌形象,告訴大家“雷諾和以前究竟有什么不同”。
在宣傳片里,雷諾5穿過迷霧,穿梭在法國的街道、碾過大革命時期的石板路,仿佛闖入了德拉克羅瓦的經典畫作《自由引導人民》……
這一刻,法國獨有的浪漫附身在雷諾5這臺車上,仿佛革命精神再次重現。
03. 顛覆自我,方能重生
從車型歷史來看,雷諾5早在1972年誕生之時,就承載著挽大廈之將傾的特殊使命。
當時的雷諾5,正是憑借著顛覆傳統的小車造型和多姿多彩的設計,在石油危機的背景下大放異彩——
聚酯材料的保險杠替代了傳統的鍍鉻飾件,風格徹底變得現代化;擴容90L的后備廂,也為這臺小車帶來了更出色的實用性。
在那一刻,雷諾5的車主們不分階層,只是共同選擇了一臺時尚與實用并存的精品小車。
正因如此,雷諾5曾經霸榜銷冠地位長達12年之久,巔峰時期甚至憑借一己之力,扛起了雷諾60%的營收,是當之無愧的小車之王!
誠然,當時的雷諾選擇制造小車,主要是政策導向的原因。
1944年,法國工業部副司長彭斯發布了《彭斯法案》,規定法國不能繼續生產豪華車,要大量生產“老百姓買得起”的家用車,甚至給每家車企都規劃好了生產類目:
雪鐵龍負責造大車,標致和雷諾負責中、小型車,更低端的交給panhard和simca兩個后來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品牌來做。
自此,原本年產能超過20萬臺、是德國兩倍還多的法國汽車工業,從百花齊放淪落到到群芳失色。
上百家以奢侈品為榮、專注于高端小眾市場的車企慘遭兼并,大型汽車集團也只能被迫轉型。
再疊加后期戴高樂推出的排量超過2.0就加稅的方案,更是讓法國大排量車型全軍覆沒(所以真的別問為什么法國沒有大排量也沒有頂級豪車了)。
雖說時至今日,法系車都沒能在高端市場形成有效競爭力,這一度成了法國汽車工業的遺憾。
但這一系列舉措,也催生出了雷諾在內的法系車,在小車上獨樹一幟的輝煌。
只不過這些年的雷諾,還需要再來一場顛覆自我的全新變革。
04. 順勢而為,方得始終
2024年2月,日內瓦車展上,雷諾5以純電小車的姿態全新重生。
堪稱雷諾標志性的分體式大燈,被設計師匠心獨運地添加了“瞳孔”,利用微光學技術雕刻在玻璃上,讓眼神變得更加深邃。
雖說雷諾5保留了經典車型傾斜的尾門,但也采用了懸浮式車頂來修飾車身造型。這種復古未來主義風格,很可能會引領接下來幾年的歐洲設計潮流。
2027年,復活后的雷諾5將開啟首批交付,靜待歐洲乃至全球市場的檢驗。
除此之外,雷諾也并非將寶都押給了電氣化,還有一個更加瘋狂的舉動:
雷諾要成立一家高端法系運動品牌,同樣面向全球銷售。而且,要以在蒙特卡洛拉力賽上力壓保時捷911、藍旗亞的Alpine之名,借助F1賽事重出江湖。
在構想中,他們要在五到七年間走完保時捷三十年的路;不僅在賽事上大放異彩,還要推出保時捷Macan這類跨界車型,“今天贏比賽,明天車大賣”。
重燃賽車夢,并非一時興起或一段執念。
一方面,如今的F1已經不再是少數人的獨特愛好,而是一場賽事涉及全球20多個國家、每年有24場比賽的盛大表演,關注度遠超當年。
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覺得法系車底盤調校優秀,在全球也有不少忠實擁躉。為了滿足用戶需求,推出適合的車型,也是順利成章。
一切準備已經就緒。接下來,就看雷諾的新車能否順利經過市場的檢驗了。
05. 聯手中國,合作共贏
縱觀全球汽車制造產業歷史,幾乎所有人都會承認歐洲車企曾經的輝煌。
但在過去的30年里,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卻都在大肆關閉工廠。
從1997年雷諾關閉維爾福德工廠開始,歐洲制造業為了更低的生產成本和更廣闊的市場,紛紛選擇出走中國、進軍東南亞。
在成本更低的地方進行生產組裝,在資源原產地、在中美等大市場進行分銷……表面來看,掙錢成了主要任務。造一臺大家都認可的好車,反倒成了次要。
但這一次,雷諾的操作似乎有些不同——
在巴黎車展上,盧卡直接對外宣稱:“歐洲企業和中國企業之間,應當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這樣才能推動行業發展。”
而雷諾的7款首發車型中,已經有4款需要依賴中國,其中不乏動力總成和智能座艙技術。2026年上市的Twingo電動車,甚至要由雷諾中國團隊進行研發。
在他看來,中國車企憑借著新能源行業的先發優勢、供應鏈成本優勢和工程師紅利,產品和技術已經領先歐洲整整一代。
“唯有和中國汽車產業鏈密切合作,并向優秀企業學習,才能實現合作共贏。”
換言之,現在的中國汽車產業早已今非昔比,歐洲汽車產業必須趕緊從睡夢中醒來。唯有資源置換的相互合作,才能保護歐洲汽車產業不被蠶食。
正因如此,雷諾早在2017年就在積極布局,和中國企業展開深度合作。
無論是借助東風集團的生產資源,制造超20萬臺Dacia Spring出口歐洲,還是和吉利集團在韓國推出“大科雷傲”(吉利星越)、成立動力總成技術公司,又或者和寧德時代聯合研發電池,和文遠知行探索無人出行的可能性……
2024年,雷諾集團全年營收562億歐元,同比增長7.4%;凈收入28億歐元,同比增長21%。
在中國這片新能源的沃土上,名為合作共贏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歐洲品牌會攜手中國,共同創造未來;來自中國的先進技術和生產制造能力也會和歐洲企業一起走向世界,把奇跡般的中國速度帶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