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與舒適如何兼得?北京現代OE打了個樣
駕域AUTO | 04-11
22760
在人們對汽車的傳統認知中,似乎性能車很少跟舒適沾邊。
于車企而言,這只是基于產品調性與硬件的自然選擇,盡管對于消費者來說,其實是“既要又要還要的”。那么,有沒有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答案是肯定的,最直接的就是砸錢,只要舍得下本,就沒有辦不了的事兒,比如把主動懸架、空氣彈簧之類的裝備一股腦都裝上,可造車終究是一門生意,車企總不能賠錢賺吆喝的,在一輛十萬級家用車身上,想砸錢也不現實。
事實上,除了砸錢,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做到魚與熊掌兼得,那就是在研發調校環節多下功夫,在操控性能與駕乘舒適之間無限趨近物理沖突中的那個平衡點。這是一種“笨辦法”,但對于真正有實力和底蘊的車企而言,卻切實可行,比如北京現代,在即將推出的首款純電平臺SUV OE(內部代號)身上,就體現得淋漓盡致。
雪地繞樁50km/h啥水平?
說到繞樁,多數人都不陌生,在抓地力良好的干燥柏油路面上,以18米樁距為例,家用車跑出60km/h的速度都很常見,一些跑車更是能達到80km/h以上??扇羰菗Q成在雪地里面呢?鑒于抓地力的大幅下降,繞樁速度自然是會慢下來的。
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在雪地里繞樁,普通B級轎車的極限大致也就在40km/h左右,而如果是車重相近的SUV,由于高重心,極限速度普遍還會低幾公里。但令人驚訝的是,北京現代OE的通過時速竟然高達50km/h,且車身穩定無明顯搖擺。
也許有人覺得,也就高10km/h而已,有啥值得說道的?但如果你有著豐富的雪地駕駛經驗,就不會這么認為了,因為在雪地里面每提升1km/h的成績都堪稱一次高難度挑戰。
事實上,在雪地里面繞樁大有講究,除了駕駛者自身水平,車本身的底盤性能扮演著關鍵角色,不但需要動力輸出持續穩定,牽引力控制系統的匹配,甚至車身穩定系統的默契程度都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這就考驗著調校的功底。
在此之前,筆者了解的電動車里面,問界M5也跑出過50km/h的雪地繞樁速度,但它的身價已經接近北京現代OE的兩倍了,其核心賣點之一正是底盤。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現代OE這個雪地繞樁成績,是在質心側偏≤1.2°的情況下取得的,這就相當有水準了——同為緊湊級電動SUV,大眾ID.4質心側偏達到1.5°。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或許不明白這0.3°的差異究竟意味著什么,那筆者換一種說法:在日常駕駛中,你每一次緊急避險的時候,車身姿態都更從容穩健,不容易感受到甩尾或彈跳,給到你的信心自然更足。
簡單的說,這就是操控性好的體現,但又不只限于操控,因為對車內乘坐者來說,一輛過彎穩,緊急避險不漂的車,舒適性無疑也有了更好的保證。
“技術立足”顯真功夫
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北京現代是怎么做到的?
十來萬的緊湊級SUV,車企常見的做法就是以滿足常見家用場景為優先,在調校階段更偏舒適取向,懸架、車身穩定系統與動力的匹配都是以此為準則,從而弱化了對駕控樂趣的平衡。但北京現代不一樣,尤其OE作為“真·質”戰略框架下首款新車,承載了北京現代轉型合資新能源新形象的重任——既然不跟風“炫技狂歡”,想要理性的去打造一輛“更像汽車”的電動車,那用看不見但能真切感覺到的“穩定感”去打動消費者,就成為北京現代OE堅定不移的選擇。
這種“穩定感”,對于WRC賽場的6冠王(2019-2024)來說可謂駕輕就熟,現代汽車通過這項賽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據悉,現代汽車集團內部一直保留“WRC調校小組”參與產品開發,在OE項目上,他們重點參與了“ESC側向控制”、“動力分配策略”等調校流程,如此才實現了對扭矩輸出的精細化控制,車輪不空轉,操控不漂移,不但能在質心側偏≤1.2°的前提下實現50km/h雪地繞樁,還能做到60km/h大轉向角繞樁行駛不打滑。
在此之前,我們已經知道OE在雪地里緊急剎車,70km/h~0制動距離為49.7米;20.34%坡道單側積雪路面起步不溜車;單側積雪,單側干地的非穩定工況下,以80km/h剎車通過,車身偏航角度小于3°。
凡此種種,都離不開對ESC系統和動力分配的精準調校,也體現了北京現代獨有的TCS RPM控制系統的價值,其通過高頻采樣輪速差異與實時驅動輸出調整,讓每個車輪的打滑都被實時感知、提前遏制,有效避免輪胎抱死或打滑,提升濕滑路面的行駛穩定性,尤其在非鋪裝路面和彎道制動時可增強車身穩定性。如此,才造就了同級罕見的控制水準,也正是北京現代“技術立足”的體現。
駕值觀
通過最近北京現代OE釋放出的一系列信息,不難發現,這輛緊湊級純電SUV正在樹立一種“性能與舒適均衡”的純電SUV形象,盡管,這在當下瘋狂炫技的潮流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對于消費者來說,在追求性能與舒適的道路上,簡單粗放的堆料也許是一種捷徑,但在成本體系的框架內,如何能做到魚與熊掌兼得,卻不是每一位玩家都能如愿以償,因為調校需要功底,而“慢工出細活”這種勞神事情并不是誰都愿意去做的。
就以雪地繞樁這件“小事”來說,數據上的細微差距,或許能忽略不計,但就實際體驗來說,差別就非常明顯。畢竟,數據只是綜合實力的量化,真正反應到駕駛感受上,則是各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比如轉向清晰還是含糊,側傾大還是小,過彎時車尾跟進快還是慢,回正方向時重心轉移平穩還是倉促等,這些細節差異,最終疊加體現出數據差距。
基于此,作為“高品質、安全可信”的合資新能源代表,OE正在體現出自身的技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