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漢中的變與不變!從50億+集團CEO到深度體驗中國第1人之(四)
1號紀實 | 04-14
20027
作者 | 陳 全
責編 | 陳尚平
出品 | 1號紀實
前三篇游記介紹了陽光之城西昌和成都的八個“世界之最”,承蒙十幾萬讀者厚愛。本篇游記將通過漢水之畔的時空對話,帶大家體驗一下西部的另一個重要城市漢中。
這座位于秦巴腹地的地級市,在中國城市排名中并不顯眼,媒體曝光度也不高,似乎存在感不強。但它卻是每個漢族人都應銘記的精神原鄉,是一個不應忽視、值得深入體驗的城市。
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它不僅是地理坐標上的 "西北小江南",更是 "漢族和漢人" 稱謂的起源之地。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除中國外,漢人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且文明從未中斷的民族,漢族以 "和而不同" 的包容精神、"經世致用" 的實踐智慧,在人類文明史上書寫了輝煌篇章。而這個偉大民族的稱謂,正是源自 2200 多年前的一段歷史傳奇:公元前 207 年,劉邦率先攻入咸陽終結秦王朝,后被項羽封為 "漢王",定都漢中。公元前 206 年,他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擊敗項羽,最終建立了延續 400 余年的大漢王朝。至此,中原華夏子民開始以 "漢人" 自稱。至唐代,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漢" 作為族群稱謂被正式載入律令,漢族之名由此定型。
下圖為我在漢中博物館的望江樓特展中拍攝的歷史描述。
下圖為我在漢中博物館的漢臺碑林中拍攝的石刻浮雕。
此次漢中之行,我們從城市肌理到人文脈絡進行了深度體驗。最直觀的感受是,這座城市在現代化浪潮中保持著難得的清醒:它既非故步自封的 "活化石",也不是千城一面的 "復制體"。有人認為其發展節奏偏緩,錯失了許多機遇;也有人贊嘆它守住了綠水青山,保留著率真質樸。這種發展理念的碰撞,恰似漢江之水的兩種形態 —— 既有奔向大海的澎湃動力,也有滋養大地的靜默深情。
基于以上感受,本篇游記就以“漢中的變與不變”來展開。
先說第一個“變與不變”:漢中的行政歸屬變了,但是源自巴蜀的文化習慣基本沒變。
在漢中博物館的漢臺碑刻前駐足,歷史的褶皺里藏著驚人的文化密碼:自劉邦受封漢王的公元前206年至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的漫長歲月里,漢中始終是巴蜀文明的重要拼圖。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之一益州,漢中即歸益州。劉備在成都稱帝之前的封號就是漢中王,諸葛亮長期駐扎于漢中作為蜀國前線基地,死后也安葬于漢中勉縣的定軍山武侯墓。唐代,漢中為山南西道駐地,管轄范圍如今四川北部一帶。五代十國時期,四川地方政權前蜀、后蜀也都據有漢中。宋代,漢中又長期是“川峽四路”之一的利州路駐地。從上圖可以看出,兩者之間雖被巴山山脈所隔,但是比起翻越秦嶺去關中地區卻要便利得多。金牛道上的馬蹄聲與米倉道的背夫號子,編織著與蜀地血脈相連的文化經絡。
(古漢臺是劉邦在漢中的王府所在地)
(漢中市勉縣的武侯墓照片)
直到元朝統一中國后,這一行政隸屬才發生根本的改變。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破"山川形便"的政區劃分原則,漢中才被正式劃歸陜西行省。這一變化延續至今,漢中雖然地理位置上屬于南方(南北以秦嶺為界),但行政上隸屬于北方的陜西省。
這種行政歸屬的戲劇性轉變,如同在文化基因鏈上植入新的染色體。但地理宿命終究難以抗拒,漢中一直與四川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許多漢中人至今仍保留著與四川相似的方言和習俗。而漢中的特產如米皮、漢中涼粉等,也都深受四川人的喜愛。漢中也是一個麻將文化深厚的地區,漢中麻將是以四川麻將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玩法有些許不同。作為長期居住在四川的我們來說,無論是氣候、飲食、語言和習慣,這種毫無違和感的融合,在漢中的感受非常親切。
當四川盆地的川劇與關中平原的秦腔在漢中上空交織,方言里保留的入聲系統與飲食中的麻辣因子,依然固執地證明著源自蜀地的文化臍帶。在飲馬池美食街蒸騰的熱氣中,米皮的柔韌與火鍋的濃烈達成奇妙和解。漢中米皮嚴格選用當地秈米,經十二小時浸泡、石磨細研、竹籠急蒸而成,薄如宣紙卻不失筋道,搭配漢中本地菜籽油煉制的紅油辣椒、漢江流域的黃豆芽和二十余種香料配比的調料水,酸辣鮮香中帶著漢水的清甜。而菜豆腐這道傳承千年的早餐,將秦嶺山泉點制的豆漿與祖傳酸漿水反復凝結,佐以窖藏半年的漿水菜和漢江青石壓制的泡菜,酸香醇厚中透露出農耕文明的生存智慧。
(在漢中飲馬池美食街品嘗菜豆腐、米皮、面皮、涼粉)
總結起來,從行政管理上,漢中自元朝起就已經發生明顯的改變,從隸屬于巴蜀到陜西。但是不變的是,漢中與四川的聯系卻一直遠比與關中地區更為緊密,也保持了更多四川的習慣和特色。
我的讀者中很多對經營管理比較有興趣,順便聊聊“劉邦取天下是必然還是偶然?“這個話題。楚漢爭霸時劉邦在硬實力上是遠低于項羽的,但是就像商場一樣,勝利者為什么往往并不是實力最強的呢?
漢高祖得天下后有段著名的論述: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是“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我對此深以為然,雖然劉邦的成功也有一定的運氣的成分,但是善于發現人才、能夠用好杰出人才,無疑是他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希望在識人用人方面精進的朋友,可以讀讀下面這本書。
下面說說第二個“變與不變”:漢中第一堰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但是”陜南魚米之鄉“的地位不變。
站在石門水庫的觀景臺上俯瞰,山河堰的千年文脈在粼粼波光中若隱若現。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依然廣為傳說,這位漢相主持修建的漢中第一堰"山河堰"水利體系(據說僅比”都江堰“晚幾年)也造就了"魚米之鄉"的前身——據《漢書·溝洫志》記載,建成后漢中盆地"沃野千里,號為陸海"。當褒惠渠(1942年建成)的清流匯入智能灌溉系統,尤其是1975年建成了以灌溉為主的石門水庫,古老的農耕智慧正在完成現代性轉化,山河堰的水利功能就大幅下降。
(石門水庫建成后山河堰平時水流很小)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本次沒有登上古棧道,據說是石門水庫蓄水后古棧道重修,去年部分路段出現山體松動而封閉維修。
雖然山河堰發生了巨變,但是漢中作為“陜南魚米之鄉”的定位從來沒有發生變化。漢中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地處秦嶺和巴山之間的盆地,漢水之中間地帶。由于巍峨的秦嶺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寒流,漢中地區的氣候相較同緯度區域更加溫和濕潤,十分適合農作物生長(漢中種植水稻周期較關中平原多出二十余天,油菜花期可從二月末持續到四月中)。不僅如此,由于同時存在山地、河流、平原等多個地理版塊,漢中地區可供人們利用的資源十分多元,還可進行漁獵,故漢中自古便有“魚米之鄉”之稱。這也是為什么劉邦能以漢中為根據地,北伐獲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兩山夾一水”的漢中盆地 圖片來源:發現中國)
當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農耕文明在此深度交融,"魚米之鄉"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2022年漢中大米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突破15萬畝,形成"田中稻、渠中魚、埂上菜"的生態循環。漿水面作為漢中消暑圣品,將山野芥菜、芹菜在陶缸中自然發酵百日制成漿水,與三揉九醒的手工搟面相配,酸爽開胃中飽含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而省級非遺"謝村黃酒"以秦嶺北麓的糯米為原料,沿用《齊民要術》記載的古法釀造,經三年窖藏方得琥珀瓊漿,成為漢中飲食文化的活化石。
最后談談第三個“變與不變”:漢中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長期不變,但是漢中的城市面貌和山水變得更好。
漢中的不變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堅守了對環境的愛護。就像開篇所講,漢中與一些快速發展的城市不太一樣,沒有以“發展是硬道理”為借口去破壞環境,反而連續二十多年將財政收入的5%投入生態修復——朱鹮種群從1981年全球僅存的7只恢復到當前的7000余只,成為全球生態保護的經典案例。漢中似乎也不是那么在乎別人怎么看,就那么安心地做著自己。猶如莎士比亞那句名言:接受每一個人的批評,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斷。
根據陜西省產業與招商大數據,漢中市整體經濟實力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中綜合排名僅列第221位。作為欠發達地區,按說漢中市應該有更強的愿望來大力發展經濟。可是在漢中,"生態優先"的理念是刻進基因的生存哲學,在發展經濟時有這份定力還是很值得欽佩的。
(2024年陜西省GDP全國排第14,漢中市在省內排第七位,均與前幾年保持不變)
(上圖為攝影家魏作平站在漢中山腰上拍攝的)
當然,不變的是漢中對自然環境保護的執念,變化的是漢中結合自然環境開展的現代化升級。近年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共識。漢中就在更加重視環境保護中積極開展現代化升級。市建規局總工程師王陽說:我們加強名城保護,搬遷污染企業,發展第三產業。從市區雕塑、路牌、公交站牌、路網結構、夜間亮化、市政美化等入手,打造漢文化符號,提升城市個性和魅力。城市綠化覆蓋面積是原來的58倍,綠化覆蓋率突破4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是原來的44倍,漢江濕地公園更以97%的優良空氣天數詮釋著"詩意棲居"。漢中也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美麗中國十大最美城鎮”。
(上圖來自漢中市官網)
同時,漢中市也陸續建成“三高一鐵一場”的立體交通網絡,“蜀道難”已經成為歷史,對促進綠色旅游產業大有裨益。早上在西安吃肉夾饃,中午在漢中吃熱面皮,晚上在成都吃火鍋,這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已變為現實,我從西安回成都時就真切地體驗了一次。
近年越來越火的漢中油菜文化節是一個既保護了環境、又帶動了產業升級的代表性案例。之前油菜花只是一種農作物,現在漢中油菜花節作為“一朵花”的盛會,早已超越傳統賞花游的邊界。它不僅是漢中生態“顏值”的集中展示,更成為撬動文旅融合、產業升級、招商引資的“金色杠桿”。我這次來漢中正好趕上了3月20日“2025最美油菜花海漢中旅游文化節”在勉縣啟幕,我們帶著康妮去花海里徜徉,你看她站在草牛頭頂上俯瞰的氣勢,就像自己是個女王。
(漢中的中國最美油菜花海)
聽民宿前臺講,每年這幾天大量游客蜂擁而至,酒店的價格都會應聲上漲,我們因為入住得早才享受了相對低價。這個民宿我們還比較喜歡,在市中心出行方便,但是屬于鬧中取靜那個類型,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庭院布置打理得幽靜、整潔、有文化氣息。
(在漢中入住的“浮生闕文化主題民宿”)
在我看來,漢中市能夠堅守初心非常可貴,可能在短期會損失點經濟利益,但是從長遠看是利大于弊的。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城市的發展也是長久之計,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一個城市美不美,不在于多么現代化,更多是在于置身其中的人是否覺得舒適自在。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我在漢中這幾天,經常去大街小巷溜達,時不時與當地人聊天,能夠感受到生活在漢中的百姓那一種悠閑、自然和質樸。
離開漢中的時候,恰巧在車上聽到張國榮那首《我》:我永遠都愛這樣的我,不用閃躲,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突然覺得這首歌的意境與漢中的個性真的很相似。也許冥冥之間,這就是漢中在我們告別時的訴說吧!
最后,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也歡迎在留言區反饋:
你贊同漢中的堅守嗎,漢中還可以做出哪些改變呢?
【后記】
我們在體驗完漢中和西安后,有一些重要事情需要回成都處理,這篇游記是在回成都后完成,下一篇關于西安的游記將在五一前后發布,敬請大家持續關注。
本次游學的行程暫時去不了十堰和襄陽,下一站武漢市是我的戶籍所在地,離我的老家黃岡市很近。我呆在武漢的時間一共不到五年,在外地工作學習期間幾乎每年回武漢一次。期待在武漢的游學,能帶來新的體驗和啟示。
作者簡介
陳全,湖北武漢人,中共黨員,武漢大學碩士畢業。曾任央企和民企汽車廠家高管、成都三和企業集團(中國汽車文化引領者和西部標桿經銷商)CEO,中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會副會長,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特聘專家,現任四川省汽車貿易商會名譽會長,是中國汽車界知名職業經理人。倡議并踐行“深度體驗中國345城”第一人。
研究牛人,書寫牛人,成就行業第1人。專訪人物數量2000+如果你或身邊朋友,有好看的創業人物故事,歡迎聯絡我們。壹號傳媒旗下有紀實、汽車、娛樂等矩陣,入駐媒體平臺100+,作品閱讀量超過8億人次。商業人物專訪; 自傳、企業傳撰寫; 企業公關、新聞稿撰寫;公眾號、自媒體賬號代運營;紀實特稿、新媒體線上線下教學;情感咨詢、法律咨詢等。歡迎投稿、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