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飛行汽車
汽車商業評論 | 01-03
21080
撰文 / 路 行
設計 / 琚 佳
20世紀30年代,國際聯盟的菲利普·雷文(Philip Raven)博士去世,留下了一本“預言之書”,這本書來自于他多年來的幻覺與夢境,詳細記錄了未來兩百年地球上將要發生的事件。書中提到了一種可以在空中飛行的交通工具:“這些飛行器將更像汽車,而不是今天笨重而昂貴的飛艇……隨著飛行變得像駕駛一樣熟悉,世界城市將在考慮到這些新可能性的情況下重建。”
這是著名科幻小說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于1933年創作的《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中所描述的場景。他設想了技術烏托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種可以快速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飛行器,避免了地面交通的阻礙,將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現在看來,這一預言給人莊生夢蝶之感。如今,低空經濟,包括在1000米以下空域運營的行業,正在快速發展。摩根士丹利預計,到2050年,主要由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推動的城市空中交通全球市場規模將達9萬億美元。
技術只有在找到市場時才會進步。在經歷2020年開始的國產芯片產業快速發展之后,這一定論或許可以用來形容飛行汽車。
藍海市場的誘惑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測算,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2萬億元,到203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3.5萬億元。2024年11月27日,中國低空經濟聯盟發布的《低空經濟發展趨勢報告》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eVTOL市場保有量有望突破10萬架,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表示,我國將是低空經濟最大的單一市場,至少在未來20年間,低空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
低空經濟的概念是指圍繞使用低于傳統飛行高度的空域的新興經濟生態系統,主要分為通用航空、無人機、eVTOL三個產業形態。在這其中,eVTOL有望成為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部分,為傳統地面交通提供替代方案,其關鍵應用場景包括城市空中交通、旅游觀光、救援、貨運配送等。
面對如此巨大的藍海市場,隨著航空、智能交通和電動汽車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頭部車企已經開始加快布局飛行汽車領域,探索這一未來交通方式的潛力。
2024年12月21日,長安汽車與億航智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展飛行汽車的相關技術研發,主要集中在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和狹義陸空兩棲飛行汽車的研發、制造、銷售和運營,并探索成立未來出行生態科技合資公司。
2024年12月18日,廣汽集團發布了全新飛行汽車品牌GOVY高域,主營業務涵蓋飛行汽車整機及其生態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領域,并致力于推出從產品到平臺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同時,其首款復合翼飛行汽車GOVY AirJet首發亮相。官方信息顯示,GOVY Air Car面向20km內的短途跨越式出行需求;GOVY AirJet面向200km內的中短途立體出行需求。
2024年12月14日,小鵬匯天的“陸地航母”飛行汽車在上海核心商務區陸家嘴完成試飛,其預售單價在200萬元以內,2026年實現量產交付。10月27日,小鵬匯天飛行汽車智造基地正式動工,這是全球首個利用現代化流水線進行大規模量產的飛行汽車工廠將用于生產分體式“陸地航母”的飛行體部分,規劃年產能1萬臺。
小鵬匯天“陸地航母”
2024年12月12日,吉利沃飛長空全球總部基地開工,該項目布局總部辦公、研發和生產制造低空出行航空器等業務,主要用于沃飛長空自研AE200產品的批量化生產。10月12日,在成都淮州機場,吉利沃飛長空全自研戰略產品AE200 eVTOL驗證機完成公開演示飛行。
2024年10月18日的全球創新大會上,奇瑞展示并推出了一款三體式復合翼飛行汽車,由飛行器、智能座艙和智能底盤三部分構成,采用超緊湊對接技術,可以垂直起降、自主結合分離,支持飛行和行駛兩種模式的無人駕駛,可實現陸空無人駕駛模式切換。
除了在技術方向上各有側重之外,在戰略規劃以及未來的商業化落地上,各家車企也已經給出相應節奏。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未來5年,長安汽車將在低空經濟領域投入超200億元,快速推動飛行汽車產業發展。在飛行汽車領域將同步開展低空飛行器和飛行汽車兩種形態的產品及其產業,計劃2026年前推出飛行汽車產品。
高域公布了未來智慧立體出行的發展規劃,計劃在2025年啟動飛行汽車產品的適航認證,同時布局生產線并開啟預訂,逐步推進低空出行的商業化落地。
小鵬匯天創始人趙德力介紹過該品牌的“三步走”產品戰略。第一步,推出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主要應用于限定場景的飛行體驗和公共服務領域,通過規模化量產和銷售,帶動低空飛行產業鏈和生態鏈的建設和完善,驗證飛行汽車的商業模式;第二步,推出高速長航程的eVTOL產品,解決典型場景下的空中交通問題,同步與低空飛行相關各方共同推動城市立體交通的建設;第三步,推出陸空一體式飛行汽車,真正實現門到門、點到點的城市3D立體交通。
沃飛長空透露,預計在2026年完成型號合格證(TC)取證,加快產品落地進度;預計將在2026年至2030年間啟動低空出行的試點運營,率先開展商業化。
沃飛長空AE200批產構型機
可以看出,至少未來兩年之內,車企的飛行汽車發展仍將處在可行性驗證階段,任重而道遠。但好消息是,低空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政府層面的戰略支持。
2024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大力發展“低空經濟”,各省市陸續出臺了支持低空經濟發展實施的具體方案。最近一次引起討論的利好消息是中央空管委即將在合肥、杭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六個城市開展eVTOL試點,600米以下空域授權部分地方政府。
2024年12月13日,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在軒轅獎演講中曾表示,此舉措給低空飛行域就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我們在城市里,道路交通存在用地不足的問題,600米低空區域其實是很好的補充。”他說道。
同時他認為,從產業角度來說,隨著智能新能源汽車發展產業鏈的壯大,把這些飛行器生產出來沒有問題,其與新能源和智能化的產業鏈一脈相承。
飛行汽車,難在哪里?
根據億歐智庫的產業報告,低空飛行器技術路線有多旋翼、復合翼、傾轉構型、完全矢量控制+傾轉涵道風扇和無翼設計+系統隱藏式推進五種,目前多旋翼方案已經走到了小規模生產階段,進度最快;傾轉構型獲得青睞較多,電動化讓其機械結構的復雜度大大降低,強大的性能及生命周期可以更好的覆蓋整體研發成本。
eVTOL類的飛行汽車,與電動汽車在技術上多有相似之處,因此電動汽車行業的創新可以為飛行汽車的發展提供經驗,這也是近幾年來很多車企在這一賽道紛紛布局的原因之一。
首先,電動汽車的發展推動了電池技術在能量密度、重量和效率方面的迭代發展,其使用的電力驅動系統可以擴展并應用于飛行汽車,與傳統內燃機相比,這些系統效率高、噪音小、維護成本低,電動機重量輕、扭矩大,傳動系統中使用的電力電子、電機控制器和逆變器技術等也可以進行調整,以滿足飛行汽車的要求。
GOVY AirJet
與汽車中開發的自動駕駛功能非常相似,飛行汽車可能會集成自動導航系統,使其更安全、更易于操作。車企在開發自動駕駛功能、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可以應用于飛行汽車,以提高其安全性并使自主飛行成為現實。
除此之外,自動駕駛車隊的管理經驗、輕質材料的發展、電動汽車基礎設施,尤其是公共充電網絡的廣泛建立以及能源電網資源的整合等,都可以為飛行汽車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以及可行性方案的經驗。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其制造流程也變得更加精簡,從而降低了成本,目前車企也為不同類型的車輛開發通用平臺,同樣,飛行汽車可以與電動汽車和無人機共享關鍵組件,例如電動機、電池和航空電子設備,這有助于降低開發成本并加速飛行汽車的普及,制造和運營飛行汽車的規模成本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
可以說,飛行汽車產業發展的主要難點,并不在于技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其必須符合嚴格的航空安全標準。飛行汽車需要通過嚴格的適航認證,AC(單機適航證)、TC(型號合格證)、PC(生產許可證)是飛機認證體系中的三大核心證書,也是企業進入市場的先決條件,這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
另外一個挑戰是如何將飛行汽車融入現有空域,目前尚不存在能夠在密集城市地區容納大量飛行汽車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傳統的航空法規無法管理城市環境中預期的飛行汽車密度。這表示,政府需要制定新的框架來監管空域,為飛行汽車運營制定指導方針,并制定明確的認證和安全規則。
此外,如何做好噪音管理也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在起飛和降落期間,飛行汽車可能會產生與直升機類似的噪音,尤其許多eVTOL設計使用的電動機會產生高音頻的噪音,如果飛行汽車在城市中變得普遍,空中許多車輛的累積效應可能會導致持續的噪音污染。
隨著飛行汽車的商業化落地,還需要解決發生事故時的定責問題。如果自動駕駛飛行汽車發生故障并導致事故,制造商、軟件開發商之間的過錯將很復雜,且現有的航空保險不適用于飛行汽車,保險模式有待完善。
即使飛行汽車被證明是安全高效的,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車企的投資與盈利短時間內無法形成正比,大規模生產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其初始成本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過高,市場規模能夠發展到何種程度還有待商榷。
2024年12月27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消息,低空經濟發展司同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委和有關中央企業進行座談,了解相關領域低空經濟典型場景應用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情況,并就推動低空基礎設施有序規劃建設進行交流。
官方信息顯示,該司是負責擬訂并組織實施低空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有關政策建議,協調有關重大問題等的職能司局。其具體職責包括擬訂并組織實施低空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有關政策建議,協調有關重大問題等。
這表示,相關的法律法規會在政府的引導下逐步建立,確保飛行汽車的合法、安全運行。
在如此大形勢下,即使具有不確定性,車企們也依舊愿意為未來投資。畢竟,任何一個朝陽產業的發展都要經歷漫長的積累之后才有可能迎來爆發式的增長,當風口真正來臨的那天,沒有提前準備是飛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