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端下載

          logo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資訊詳情

          i8露了個“屁股”,理想汽車漲了300億

          滴星視界 | 02-25

          166192

          理想的“新故事”終于來了。

          2月25日,理想汽車發布了首款純電動SUV車型理想i8的官圖,雖然只有車頭和車尾兩張圖,但憑借明顯不同于MEGA的、極其“常規”的SUV尾部造型,獲得了網友的大量贊揚,與MEGA發布時關于造型的爭議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這個正常“屁股”的刺激下,低迷已久的理想汽車(HK:02015)股價迅速拉升,收盤時其股價上漲11.86%收于118.8港幣,盤中市值一度飆漲超360億港幣。

          為什么資本市場會對理想i8的“屁股”反應如此強烈?原因很簡單,理想L系列始終強勢,而MEGA的造型爭議實在太大,以至于支持者們普遍認為當理想“改過自新”,依然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現在理想非常聽勸,支持者們在長出一口氣的同時,選擇用真金白銀先拉一波理想汽車的股價,并對這個“新故事”的展開充滿了期待,只可惜情緒的劇烈波動往往會讓人忽視很多問題。

          理想汽車的“新故事”

          比起當初MEGA發布時的高調,現在的理想汽車和創始人李想低調了很多,想來上一波的“打臉”確實傷害性不小,而在“打臉”之后,理想都為這個“新故事”做了哪些準備呢?

          可以從兩條線來看,一條是穩住業務基本盤,2024年3月發布MEGA之余,改款的理想L7/l8/l9也一同上陣,4月又迅速推出了主打性價比的理想L6,并采取了諸如降價清庫、下調銷量目標等方式,穩住了理想汽車的整體發展局勢。

          最終,2024年理想汽車全年銷售突破50萬輛,壓線完成了下調后的銷量目標(2024年理想銷量目標從80萬輛下調至50萬輛)。但其經營壓力不可避免的顯露出來,按照其披露的財報,2024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同比增長22%,凈利潤達到44.91億元,同比減少約15億元。

          增收不增利反映出了理想的發展困局——高端增程車市場競爭加劇。

          另一條線是重新調整純電動車產品策略,產品“回爐重造”的同時,把相關的“基礎建設”做好,比如垂直整合核心技術鏈和供應鏈,自研自產碳化硅功率模塊和新一代電驅總成、全面布局城市NOA和高速NOA、與寧德時代簽訂100GWh電池長單等;比如補能網絡的擴充和技術升級,2024年理想新增1393座超充站。

          一手穩業務賺錢,一手花錢為新業務打基礎,理想的策略很保守也很有效,這讓理想的純電動車業務看上去“萬事俱備只欠新車”了,但這是全部的真相嗎?

          “新故事”能“新”在哪?

          資本市場對理想i8的熱捧,本質是對理想“改過自新”的敘事買單。但如果把MEGA的失敗簡單歸咎于造型爭議,無疑是對復雜商業現實的誤讀。

          造型當然是MEGA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定價過高、補能體系不完善、產品差異化優勢不明顯、對高端MPV市場容量錯估等因素,也不可忽視

          然而,這一系列失誤反映出來的深層問題更為致命——理想引以為傲的產品定義能力是有局限性的,當市場從“需求空白”轉向“飽和競爭”,僅靠場景營銷已無法建立護城河。。

          所以理想i8要想講好一個“新故事”,不是換個“屁股”造型就行的,以上種種理想必須全部補齊,可即便理想充分吸取定價過高的教訓,補能體系也有了明顯的完善,對細分市場預估也更謹慎,也不代表理想i8就一定能成。

          因為還有一個至為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產品的差異化優勢。

          理想在高端增程車型領域的成功,不能忽視彼時市場空白的因素,某種程度上,在理想L系列橫空出世的時期,市場早已對中大型家用燃油SUV審美疲勞了,而理想的出現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憑借這份先發優勢,在一段時間內理想甚至是唯一的選擇。

          可惜,理想i系列面臨的純電動車市場完全不是這個狀況,當前的純電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了,不僅車型多,而且越來越同質化,更普遍賣不動,越來越多車企轉向增程和混動車型就是個明證。

          李想發微博說i系列的i指的是“intelligence”,按時該系列將以“智能”為核心定位。問題在于,在新能源車經過多輪內卷后,“電動”也好,“智能”也罷,誰都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殺手锏”了,一項所謂的“首發黑科技”領先時間甚至超不過兩三個月,這種語境下,理想拿什么講出新意?

          誠然,理想還有一大優勢是成本控制能力,可筆者不得不再潑一盆冷水,理想在增程車階段體現出來的成本控制能力,跟增程車本身的投入強度遠不及純電動車密切相關,這也是理想為什么要以增程車撬動自己新能源戰略的原因。

          切換到純電動車領域,投入強度和實現規模化的難度同步大幅增加,而且可預見的投入還會不斷增加,如果理想i系列的銷量規模不及預期,無法攤銷掉前期的巨額投入,那么理想令人艷羨的經營業績也會迅速萎縮。

          作為純電車領域的后來者,理想或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但絕對沒有捷徑。

          寫在最后

          不知道在理想i系列上,是不是再也聽不到“XX萬內最好”的表述了,那還多少是有點遺憾的,其實筆者還是喜歡那個桀驁不馴的理想。

          水滴汽車公眾號
          掃碼關注,獲取更多汽車資訊
          水滴汽車
          掃碼下載水滴汽車APP

          熱門評論(0)

          加載更多

          熱門車系資訊

          更多 >

          D7 DMH

          12.58-14.58萬元

          雅閣

          17.98-25.98萬元

          奧迪 e-tron

          54.68-64.88萬元

          杰德

          12.99-18.38萬元

          思域

          11.99-16.99萬元

          1. 北京水滴交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水滴汽車 京ICP備17030485號-2 京公網備 110101020036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