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報告(上)|暴雷預警,2024年整車板塊該怎么投?
水滴汽車 殷楠 | 03-18
104126
當前,車市價格戰打得火熱,一切向銷量看齊,尤其是新能源品牌,“競爭顆粒度”已經從月榜細化到了周榜,可銷量好,真的等于企業前途無憂嗎?
Hello,大家好,這里是水滴汽車重磅打造的《青銅報告》,我們以資本視角深度解析汽車行業發展趨勢與前瞻技術,至今累計發布報告超20期。本期《青銅報告》,聚焦真假成長性,結合媒體調研與券商研報,提煉2024整車板塊投資邏輯,剖析重點企業真實狀態。
乘聯會指出,2024年是新能源車企站穩腳跟的關鍵一年,是生是死,結果即將揭曉。雖然汽車行業充斥著焦慮情緒,但實際情況沒有那么慘,汽車仍是國家力挺的支柱產業,智能電動化轉型也是大勢所趨。
我們結合行業權威機構和各大券商研報預判,2024年汽車消費景氣度將持續向好,汽車產銷量有望達到3100萬輛,同比增長3%,其中新能源汽車占1100~1150萬輛,同比增長超20%,滲透率超過40%,單月滲透率有望超過50%。
2月由于有春節假期,市場處于低點,后續銷量增速將快速增長。今年競爭的看點由“油電同價”轉為“電比油低”,其中包括增程在內的插電混動車型,有望復制10年前SUV的崛起過程,成為成長性最好的細分市場。同時,智能化+出海被廣泛視作接下來的核心主線。
基于對市場總體趨勢和主線的判斷,再去看整車企業的狀態,越接近主航道,前景越確定。但這么說還是太寬泛,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在風口上,能笑到最后的卻是少數。
股神巴菲特有一個判斷企業投資前景的核心標準:看企業是不是有持續加深的“護城河”。什么是“護城河”?
簡而言之就是具有差異性的核心競爭力,它很難輕易取得,因此也很難被復制和模仿。比如像奔馳這樣的百年金字招牌是“護城河”;比如強大的自研能力和體系能力是“護城河”,像比亞迪、吉利、長安,拼產品,拼技術,拼價格都不怕;比如忠實的用戶群體和極致的服務體驗是“護城河”,像蔚來“500萬人的用戶社區”和3000多座換電站,放眼全球都是獨一份,只不過擋住了對手,也難為了自己;又比如打破邊界的生態能力也可以是“護城河”,像華為、小米,在玩一種很新的“生態造車”模式,目前外界的期待值拉得很高。
除了護城河,現在的投資人見多了新勢力暴雷,變得越來越務實,不接受企業“畫大餅”,請證明你能掙錢或者不差錢。
在上市公司的財報中,營收、扣非凈利潤、單車毛利率等關鍵財務指標是否達到預期,以及其變化趨勢,直接影響著投資者情緒。現在大部分主機廠增收不增利,除了特斯拉、比亞迪和理想,其他新能源車企都是虧錢的狀態。
因此,在大家普遍不賺錢的情況下,誰的兜里有錢,家底夠厚,就至關重要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的現金流是投資者最關注的指標之一。現金流決定了企業對沖風險的能力。我們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造車新勢力都愿意強調現金流數額和增長情況,目的正是向外界表明自己能夠“守得云開見月明”。
然而,我們不能孤立、靜態地去看現金流。首先,要看現金流能夠支撐公司多長時間的運營,6個月以上是生存線,9個月以上是平穩線,12個月以上才是健康線。
其次,判斷企業現金流狀況,不能單純看賬面上銀行存款數額和變化情況。因為存款可能不是企業的利潤所得,而是企業信用值提升產生的現金流,比如延期支付貸款,會讓企業現階段的現金流增加。
比如在蔚來的最新財報中,公司現金儲備大約是552億元。去年四季度到賬的中東資金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蔚來現金流壓力。但蔚來一年內到期的借款有98億元,對供應商的應付賬款有297億元,還有155億元的應計費用和其他流動負債,這些加起來已經是551億元,還沒算上130億元的長期借款部分。現在再看蔚來的現金流,就會發現也沒那么充裕了。
此外,還要考量企業現金流有沒有跟戰略、可落地的商業計劃對齊。簡言之,現金流一定要結合業務來看,業務財務是一體的。
一般情況下,背靠大型汽車集團的新創品牌,資金壓力會小很多,高投入高成本的工廠等設施往往由集團背,吉利的極氪、東風的嵐圖等都是這種情況,品牌相當于找集團代工,自己可以輕裝上陣。同時,有央國企背景的新創品牌,更容易融資。
最后再說回銷量,不可否認,銷量確實很重要,尤其新能源汽車仍處在跑馬圈地的時期。
一方面,銷量關乎品牌士氣,新能源汽車已經殺入了大眾級市場,而主流用戶更傾向從眾,因此絕不能從他們的視線中消失,一旦銷量下滑跌下牌桌,很容易引發消費者的不信任感,后續補救需要付出巨大代價。
另一方面,銷量背后的潛臺詞是市占率和規模效應。乘聯會數據顯示,2月新能源銷量前5的車企,占市場總體份額約61.43%,市場集中度明顯高于燃油車市場。
新能源車市強者通吃局面,意味著只有少數頭部才有定價權。去年王傳福對投資人所說,“在中國汽車市場10到20萬元的價格區間內,比亞迪有產品定價權。不想搞得大家很難受,別人都沒有活路。”如今看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即便搶不到定價權,努力提升銷量也意味著對生存至關重要的規模效應,可以讓車企盡可能攤薄成本,在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中爭取更多輾轉騰挪的空間,也讓盈利前景看起來更確切一些。
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勇提出,新能源行業會出現高速增長和聚集效應。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年產銷20萬輛左右就能存活下來,但新能源領域的門檻隨著滲透率的增長卻在不斷提高。他覺得,新能源車的生存線,未來年銷50萬輛才有機會。
東風嵐圖CFO沈軍也曾喊出:“如果月銷能夠有1萬輛,我們就具備了IPO的條件。”可見想要讓資本市場相信企業描繪的美好愿景,首先要邁過一定的銷量門檻。
簡單總結,銷量很重要,但并不是衡量車企實力和前景的唯一指標。在之后的視頻中,我們還會針對目前關注度較高的企業,進行具體分析,探究各家真實的發展狀態。也歡迎大家關注青銅報告文字版,獲取更詳細的數據資料。